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对其社会冲突意愿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较参照群体;社会冲突意愿

  摘要


现阶段,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两个关乎经济命脉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化(城镇化),另一个是工业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快速推行,与此同时,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其规模之大导致该群体自身的社会稳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视角,考察农民工比较参照群体选择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冲突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随着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比较参照群体的选择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或者转移。最初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初入城市,其城市归属感还不强,所以其参考的对象还停留在常年以来工作、生活的乡村群体;随着农民工群体年复一年的新老交替,该群体越来越适应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状态,对于城市的归属感也逐渐变强,所以其比较参照群体也逐渐地向相关城市人群转移。本文认为正是这种参照群体选择的转变,使得该群体的社会冲突意愿有所提高,最终将会对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状态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 本研究将利用一份对农民工群体的调研问卷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数据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团委一起策划与设计的对农民工群体生存及认知的调研问卷,实证分析部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并规划出一条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较对象的选择——社会冲突意愿的逻辑路径来进行最终的分析。通过实证结果可知,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相关群体逐渐代替其同乡人群成为该群体的比较参照群体;而这种参考体系的城市化转移大大提升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冲突意愿,且这种影响非常显著,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冲突意愿很低的时候是其将同乡或者附近条件类似的人群作为参考标准的时候,但是这种参考标准越向城市人群转移,这种社会冲突意愿就会变得越高。究其原因,在于当农民工将城市人群作为其比较参照群体的时候,农民工群体处于极度劣势的地位使其内心产生了一种被剥夺的感觉,这种群体与群体的生活条件、保障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其产生了相对剥夺感,正是由于这种相对剥夺感的出现使其社会冲突意愿有了明显地提高;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随着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行为也将更为规范,法律意识更强,收入、生活水平较为稳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社会冲突的意愿与行为。 在研究的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国政府需要对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歧视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的从根本将农民工群体与城市人群平等对待,并且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彻底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工作与生活水平。在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改革的速率,不仅要变而且要快,要快于其参考体系转移的速度,这样对该群体的社会冲突意愿以及行为是一种很好的削弱;同时也应该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基础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以及就业后的相关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