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作家和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翻译实践和英文写作,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大陆,林语堂研究曾经一度被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林语堂研究的复兴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研究和评价这位著名学者。然而迄今为止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对其翻译理论的论述,翻译实践的总结以及对个别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本的研究上。实际上林语堂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诸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通过编译的方法译介到西方,但是对其编译作品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原因之一是这些编译作品属于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变译。本文试图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林语堂编译作品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以其对等值观念的质疑、对译文功能的重视、翻译目的的强调、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和对翻译行为参与人的关照以及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述动摇了“原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念,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但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忠实”译本提供了依据,也为那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非忠实”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引起人们对一些传统上不提倡、但从译文功能角度来看有时是必须的翻译方法如删减、调整等的重新评价。 本文将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对林语堂编译作品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主要将对可能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因素进行解析,同时具体分析林语堂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一方面,从发起者和委托人、译者及目的语读者三方面对可能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以及翻译方法的因素进行剖析。作为林语堂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和委托人,沃尔什夫妇和庄台公司对其翻译文本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方面,林语堂的翻译观对其翻译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处在特定环境里的目的语读者,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根据诺德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分类,分析林语堂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带有其明确的目的,即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为此他多采用文献型翻译方法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向西方读者展示源语文化的异域特色,同时也采用工具型翻译方法对原文做适当的调整以期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西方取得的巨大成功说明其翻译策略是成功的,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归化过度的现象,这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