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一。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起到作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同自然物结合,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不过,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可见,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2. 由于存在级差地租II ,农业资本家要签订长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级差地租II 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II 。
(2)级差地租I 是级差地租II 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I 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3)在级差地租II 的场合,从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却会遇到一此困难。因为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小易区分开来,租地农场主总想隐瞒投资的实际成果,以便使一部分超额利润归为己有。地租是土地出租时由契约规定好了的,在租约有效期间内,山连续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属于租地农业资本家所有; 只有当租期届满或重订新契约时,通过提高租金,才会把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正因为如此,租地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3.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命题是矛盾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为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身具有一般性。因此,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否则,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个别企业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衡量这些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全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虽然凝结在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量减少了,但是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时IpJ 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社会衡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题目的结论不能成立。
4.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二、简答题
5.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小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这是一国范围内的政府财政支付短缺而形成的危机状态,严重的将使国民经济崩溃。
(2)金融风险。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创新,投资和金融自由化速度加快,国际游资和投机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全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外贸依存度加大,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加大,国家产业的开放,日益对民族产业带来强大冲击,产品和贸易被外资控制,一旦国际市场波动过大,就会将潜在的危机演变成现实的危机。
(4)资源被侵害。资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发展中国家的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往往受到大国的凯觑,资源被侵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间为争夺资源,甚至可能演化成战争。
(5)信息和技术损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信息和技术共享和自保并存。在一定时效内,经济信息和技术具有排他性,也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国际范围内的经济信息和技术的外泄也将危害经济安全。
此外,生化、毒品、经济犯罪、恐怖活动等也都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6.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因为,在这个循环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两者只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阶段成犷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货币资本循环最具有片面性。
(3)生产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造成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为生产而生产,这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