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80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解决矛盾的难度更大、更为迫切。一方面,长期深受“三座大山”压榨的贫苦的中国人民,在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后,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甩掉“一穷二白”的贫穷帽子; 另一方面,从旧中国继承过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经济,社会物质财富非常贫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两方面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另外,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我国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太低,而我国现代的生产力水平只能逐步提高,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难度更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处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因为: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向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一定的精神文明是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石出的。

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着眼于提高以经济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综合国力。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实现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国力。而强大的国力首先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从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建立强大的国防奠定可靠的坚实基础。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简述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

①按照两大部类的分类,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②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

(2)两大部类和二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联系

①正如可以把物质产品的价值区分为c , v , m 一样,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也可以区分为c , v , m

②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为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在研究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实现过程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把为生产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一部类,把为生活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二部类。这样,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就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就构成社会总产出。

(3)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区别

①从方法论上看,前者较后者更为抽象。

②从分类的依据看,前者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后者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序列。

③从涵盖面看,前者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后者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④从计算口径看,前者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后者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

3.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答案】(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下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

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①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 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这只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②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4.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答案】(1)从理论上说,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但现实的市场上出现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其可能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受到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商品价值没有变化,而货币价值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商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如果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都变化,只有发生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化时,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才是一致的; 否则,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变动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②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市场价格决定供求,但供求又反过来会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2)商品的价格不仅要反映价值,而且还要反映供求关系。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 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