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816社会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结构观察
【答案】结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结构观察多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的内容是固定的,观察记录表也类似于结构式问卷,观察者根据统一的要求,对每一个观察对象进行统一的观察和记录。因而其结果可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2. 多段抽样
【答案】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多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在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问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3. 分析型备忘录
【答案】分析型备忘录是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实地研究者对于编码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一种备忘录或一种讨论记录。这种备忘录是研究者写给自己看的,或者说是研究者自己与自己进行讨论的一种笔记。
分析型备忘录锻造了具体资料或者粗略证据与较为抽象的理论思考之间的链条。它包含着一种研究者对资料和编码的主动反应及思考。研究者不断将这些反应和思考添加到备忘录中,并且当他用其他类型的编码来分析资料时,也同时使用这些备忘录。这种备忘录还成为研究报告中资料分析的基础。关于分析型备忘录写作的一些建议:
(1)在收集资料或整理资料或其他形式的编码的过程中,可随时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以免那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和有创见的眼光消失掉。这就是要使分析型备忘录真正成为研究者“备忘的记录”。
(2)对写好的备忘录要反复进行比较,看看能否将那些主题相近的进行结合,或者看看是否可能将那些有差别的编码弄得更清楚。
(3)为每个概念或主题都做一份专门的分析型备忘录。
(4)在写某个概念或主题的备忘录时,要注意思考它与其他概念或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因果关系。
(5)将分析型备忘录与资料记录分开写,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目的。资料记录是证据,而分析型备忘录则具有概念的和理论建构的目的。
4. 偶遇抽样
【答案】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
5. 经典实验设计
【答案】经典实验设计又称古典实验设计,或双组前后测模式,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其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
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
(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2)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4)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5)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的差分-控制组的差分
=(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如果实验组差分(的绝对值)比控制组差分(的绝对值)大,则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有影响; 如果实验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相等,则实验刺激的影响为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不起任何作用; 如果实验组差分比控制组差分小,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是负向的。
二、思考与实践
6. 到图书馆熟悉和查找社会学方面文献资料的方式和方法。
【答案】文献回顾的过程通常包括三项主要的工作任务:
(1)查找相关的文献
社会研究最主要的文献来源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①相关的著作;
②相关的论文;
③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2)对文献进行选择
在选择阅读的文献时,可以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
文献中所研究的变量、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所使用的样本类型、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与自己的研究越相似的越好,相似的方面越多的越好。
②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
这种选择近期研究的原则来源于科学的累积性质。一般来说,在其他方面的情况差不多时,时间越近的研究越有用。
③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但是,最重要的实际上不是名声大小,而是其研究质量的高低。
(3)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阅读文献时,应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注意:
①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个不同的研究分别是从哪一点出发的,它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
②该研究的方法。
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等。
③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作的推论等等。
④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这一点十分重要。这种评价既包括你所认为的该研究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也应包括你所认为的该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别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具体例子略)
7. 研究课题的可行性是什么意思? 这种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研究课题的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①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
它包括研究者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包括研究者的性别、年龄、语言、体力等等纯粹生理因素方面的限制。
②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如研究时问不够、研究经费不足、有关文献资料不能取得,所涉及的对象、单位和部门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合作,研究问题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或者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者与被研究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相违背等等,都是导致一项研究课题无法进行的客观障碍。
(2)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之间的关系
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合适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层次上的联系:
①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
②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