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1)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企业如何选择恰当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答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等是企业选择变革型模式或持续型模式的依据,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1)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较平稳,产品技术较成熟,应当选择持续型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2)如果行业竞争剧烈,产品技术刚刚起步,应当选择变革型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3)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编纂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4)生产个性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2.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理论在现实中有何意义?
【答案】(1)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激励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要,还有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和成就需要等需要。权力需要,是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亲和需要,是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就需要,是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场合或情境。权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该理论的意义
首先,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特征,对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3. 控制图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控制图的原理为:控制图上有中心线、上控制线、下控制线,并有按时
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描点序列。若控制图中的描点序列落在上控制线和下控制线之外或者在上下控制线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就表明过程异常。常规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两类因素的有效手段,当过程中只有偶然因素而无异常因素时过程就处于统计控制状态。通过控制图可以将所描点与控制界限或规范界限相比较,从而能直观看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应用控制图对过程监控时,可根据判异准则来发现问题加以预防。应考虑为所确定的控制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控制图。控制图是根据稳态下的条件来确定的,如果条件有改变,应重新修订控制图,并重新抽取数据进行检验。
4. 信息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
【答案】(1)信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
(2)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管理:
①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信息资源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
②信息管理是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一方面,信息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相一致,因此信息管理是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另一方面,信息资源与组织的人、财、物一样是其经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组织的管理活动包括信息管理活动。
③信息管理是一种社会规模的活动。信息管理活动是涉及广泛的社会个体和群体以及国家参与的普遍性的信息获取、控制和利用的活动,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
5.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当时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案】(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8世纪中叶,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开始代替工场手工业。产业革命后,工厂成为西方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从而使生产组织日趋复杂。工厂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的迫切性引起了资本家的注意。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以及查尔斯·巴贝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①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人们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取决于国民劳动的熟练程度、技术和能力以及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他指出,劳动所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越低,利润越高; 反之,工资越高,利润越低。因此,劳动分工是人们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结果。他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进步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能力,是劳动分工的基本依据。
②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居住条件。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
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③查尔斯·巴贝奇的利润分配管理思想认为,工人与工厂主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又存在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利润的科学分配来调节,应建立“利润分配”制度,下人可以按照其承担的下作和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2)有代表性的早期管理思想
①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T 时利用的科学化、劳动方法的标准化。这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它的目的就是找出完成工作的最好方式的标准。
b. 挑选工人,按标准方法对工人进行训练,以代替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方法。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能力,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对他们进行训练,使其成为一流工人。
c.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要在管理部门与工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应从物质上激励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应建立刺激性的工资制度。
d. 组织改革。改革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二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②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该理论把管理看做一组普遍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
a. 经营不同于管理。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项。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毛! 一职能,管理职能。
b. 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c. 管理的要素在经营的六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最为重要。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
③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 明确分工。确定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之合法化。
b. 等级系统。各种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c. 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d. 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e. 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f. 组织中人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基础,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g. 职业定向。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职业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