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2.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3.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4. 万物独化

【答案】“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 “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 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5.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

一样,不能长久。

6.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7.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8.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二、简答题

9. 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

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 “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 “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

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整。

10.简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策略方针。

(1)以“仁心”行“仁政”

①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由于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这之中贯穿了孟子以道德理想转换和提升现实社会政治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推恩原则:“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③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指出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只有爱民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认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民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统治者应该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一定土地使用权,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还应当轻摇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梯忠信”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3)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认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民心的向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