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2.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3.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4. 《太玄》

【答案】《太玄》是《扬子太玄经》的简称,是扬雄模仿《周易》体裁而写成的,用来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其书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玄”是指玄奥,源自《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体系。它糅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体。扬雄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和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事物的发展皆有九个阶段,指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任何事都用“九”来硬套,反映出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5.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6.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7.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 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8.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二、简答题

9. 简述僧肇的《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答案】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

(1)事物“动”与“静”

僧肇认为,由于一般人看过去的事物没保留到现在,故认为这些事物是“动”的; 而僧肇站在“过去”的时间立场上看,认为正是因为事物坚持“本性”未变,所以它才属于“昔物”而未成为“今物”因此它是“静”的,即“不迁”。他提出:“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认为“动而非静”的人既然意识到“往物”不再来,即“往物”只存在于过去时态,而不存在于

现在时态,那么就应该懂得“今物”也只能存在于现在时态,而不会流向其他的时态,就不应该强调“今物”还会成为过去的运动观。承认事物变迁者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注意到“昔物不至今”的后面还存在着“昔物自在昔”的内涵。“昔物”并非没有了,它仍存在于“昔时”是永存小失,故谓“物小迁”。

(2)因果不灭论

《物不迁论》把“不迁”的观念巧妙地运用到佛教因果论上,宣扬“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主张因能生果,原因是“因不昔灭”即物并没丧失; 但是“因”一旦生“果”那么“因不来今”表明“业”己得“报”。这样一来,他用“物之不迁”证得因果不灭,以因果不灭论说明二世因果的必然性与修行成佛的可能性。

10.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1.简述王夫之的“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的思想。

【答案】“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在道器关系上坚持的思想。他说:“下天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1)王夫之认为,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道是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有器才能有道。器具有独立的存在,而道却必须依附于器才能存在。

(2)王夫之还从历史的发展变化角度指出,道是随器的改变而改变的。即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会的改变而改变的。道要因时制宜,适应具体的器物世界。

(3)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一种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要“与时偕进”、“趋时更新”。

12.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是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在他的观点里,旧说创造历史的“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