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16政治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代议制。即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实行分权制。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第三,实行政党制。就是通过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
第四,实行法治。即实行以资产阶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2. 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与无政府主义国家消亡理论的区别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论,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行消亡,而并非指所有国家都可以自行消亡。因此,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是国家消亡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由有国家向无国家的过渡; 而无政府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国家以后,不要任何阶级的专政,一步跨入无国家的社会自治。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消亡和阶级的消灭是密切联系的。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基本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消亡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使国家逐步消亡的前提。
②在国内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作为国家重要特征的压迫职能日趋减弱,以至最后消亡。而国家的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逐步过渡到由不同于国家的另外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是国家消亡的基本条件。
③国家消亡还必须具各物质基础。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以至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强制机关来保卫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保卫产品分配的平等, ④国家消亡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实现的如果有帝国主义存在,有侵略势力存在,国家就不能消亡。故国家消亡还必须有外部条件,要全世界都进入共产主义。
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主张在24小时内消灭一切国家,完全否认国家消亡的各种前提条件。
3. 政治权力的本质。
【答案】政治权力是指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
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的本质是:
(1)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在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社会的共同力量在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因此,通常的政治权力即是指这种社会公共力量。其所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
(2)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4. 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及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就内部因素而言,经济、文化与宗教传统等都是需要加以考量的重要方面。正如马克思很早以前就指出的,人们的谋生方式(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府的形式,这是从静态方面说; 从动态方面来看,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工业体系的时候,它的文化与政治就需要相应的改变。因此,经济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与宗教也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政治态度。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历史与传统,包括各种风俗、惯例等等也都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现时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2)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外来政治文化因素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或者说客位文化对主位文化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方式,视本土文化或者说主位文化的不同性质而有所不同。
在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可能采取社会动员特别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动员的加速和教育的发展,政治共同体成员狭隘和从属的特点可能会受到侵蚀,而对整个政治体系,对输入、输出和作为参加者的自我更有认识力,感情和估价更为积极肯定的倾向可能会出现,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将由此得到发展。
5. 简述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答案】执政党的权力,是指特定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的权力。从本质上来讲,执政党的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是一致的。不过,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力量凝结,而执政党作为统治阶级或阶层的核心组织,其构成成员范围要小于社会成员,因此,就全社会的范围和层次来说,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执政党力量是社会政治力量。而因为执政党执掌着社会公共权力,所以它是特殊政治力量。由此可见,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量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力量,执政党的力量在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形成和实际运行中具有领导地位,它代表本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和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向、运行过程中起
支配性或主导性作用。显然,执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
(2)由于社会公共权力是特定意义上全社会范围和层次的政治权力,执政党的力量则是执掌该政治权力的政治力量而不是该权力本身,因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执掌关系。而执政党要有效地实现对于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掌,就必须在社会公共权力规则如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使得执政党代表的特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要求与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具有实质上或者形式上的一致性,必须以法定的程序或方式把执政党的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和要求。
(3)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执政党以党魁任内阁魁首并组阁、党的议员组成议会党团影响立法等方式来实现这种转化,以此掩盖其少数人统治的真相。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掌社会公共权力,并以制定、主倡和贯彻基本政治路线、原则、方针,推荐公共权力机关领导人选等方式,经过人民的权力机构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批准的法定程序,使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得到体现,形成法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意志和主张。
6.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答案】(1)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最活跃、最富有能量的主角。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定居的人民。这是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这是国家行使对内、对外职能的凭借;
③拥有主权。这是国家作为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享有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并能够真正确立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地位。与国家行为体不同,国际组织并不拥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也不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际组织是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是其成员协商与谈判的论坛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从而扩展了国家进行国际活动的空间,促进了国际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与国家行为体相比,虽然国际组织享有的权利是派生的、行动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国际组织在许多特定问题领域的决策和立法等对国家主权的行使构成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制约着各国的决策过程。而国际组织本身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它们之间也形成了“超国家”体系,实现了对国家间关系结构的超越。
7. 国家结构形式可分为哪些?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力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