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已经走过30年改革历程,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经济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给国内原有的金融宏观调控框架带来巨大冲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趋于上升,利率管理、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再贴现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弱化,公开市场业务对市场的影响则有所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应该逐步由注重内部均衡转向同时关注内外部均衡。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经济对中国经济运行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结合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做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本文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汇率制度和不对称的资本管制,对经典M-F模型进行修正,并在修正M-F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机制设计,以及通过政策搭配来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目标。
本文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盯住美元的准固定汇率制度和不对称的资本管制,研究了中国IS-LM-BP曲线的特征,分析了修正的M-F模型的政策意义。不过,笔者对M-F模型的修正是从理论上推导而来的,至于IS、LM、BP曲线的具体位置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数据和实证分析。限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原因而未对修正的M-F模型做具体的实证分析和检验,因此还不能得出货币政策操作的具体目标数值或操作区间,这自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引言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本文的分析视角。目前,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不强。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内外均衡问题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基于M-F模型展开的。M—F模型是研究开放经济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之上,其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假设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国内许多学者放松M-F模型的假设条件并对M-F模型进行了扩展,但是现有的扩展模型对中国IS、LM、BP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分析还不够完善,忽略了外部均衡曲线资本管制不对称条件下发生转折的实际情况,并且较少涉及到对扩展模型政策意义的分析。
第二部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描述了开放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首先,开放经济使得中国经济由关注内部均衡逐渐转向越来越关注外部均衡,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其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表现出强烈的内生性,同时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减弱。第三,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重要性趋于上升。第四,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临双重约束。首先表现在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加强,同时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缺乏良好的冲销政策。此外,货币政策独立性在利率层面受到了制约。
第三部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汇率制度和不对称的资本管制,通过对经典M-F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中国IS-LM-BP曲线的特征,并分析了修正的M-F模型的政策意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增加或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法调节内部均衡问题;在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下,财政政策能够有效调节内部均衡,但是政策效应产生不对称性;政府当局对汇率水平的一次性调整能够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因此,调整汇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手段能够有效地调节内部经济。但是,在准固定汇率制度的大前提下,政府当局并不能频繁或者大幅度调整汇率水平。
第四部分: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货币供应量具有强烈的内生性,同时货币供应量与最终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减弱。最终产出对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的冲击响应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和外部经济对最终产出的影响是长期的。而物价水平对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的冲击响应只在短期内存在。
第五部分:基于修正的M—F模型,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对策。货币政策要同时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可靠性和协调性的前提下,建立一个综合测控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弱化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同时,积极引进市场利率目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拓展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协调。同时,要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