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食品生物化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周蛋白。
【答案】外周蛋白是指以非共价键结合于膜表面,可被高浓度的尿素、盐溶液洗脱的蛋白质。
2. 低密度脂蛋白
受体
把
内吞入细胞,获得其中的胆固醇的
【答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是指能识别并结合受体。
3.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 coagulation)。
【答案】蛋白质的凝固作用是指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的现象。
4. 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cleamination )。
【答案】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转氨基作用和L-
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反应。氨基酸与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生成or 酮酸和谷氨酸,后者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的过程。
5. 肽单位(peptide -unit)。
【答案】肽单位(peptideunit )是指组成肽键的4个原子(C 、H 、0、N )和2个相邻的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是肽链主链上的复合结构。
6.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答案】波尔效应是指增加进血红蛋白释放氧。反之高浓度的
分压,提高或者增加
的浓度,能够提高血红蛋白亚基的协同效应,
值,也能增加亚基协同效应,促
和
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
的分压,
都将促进脱氧血红蛋白分子释放
浓度或
值及
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并且发现増加
离子浓度或降低
这些相互有关的现象。波尔效应主要是描述合氧的影响,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7.
【答案】5-磷酸核糖在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催化下与酸生物合成提供磷酸核糖,它对于核苷酸代谢有重要意义。
8. 酶的专一性。
作用生成,为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
【答案】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通常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或一类相似的反应。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可分为三种类型:绝对专一
性、相对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
二、问答题
9. 甘氨酸和谷氨酸在体内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答案】两者是体内氨基酸合成与分解代谢的重要中间物质。甘氨酸是体内多种活性小分子的合成底物,如与谷胱甘肽、肌酸、胆碱、嘌呤、卟啉的合成都有关系。谷氨酸可与体内游离的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进行转运,降低游离氨对机体的毒性。
10.乳酸和乙醇发酵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试分析其最终的电子供体和受体。
【答案】乳酸和乙醇发酵反应的电子供体都是甘油醛-3-磷酸,但前者的电子受体是丙酮酸,后者则是丙酮酸脱羧后生成的乙醛。
11.列表比较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的异同。
【答案】如表所示
表
12.为什么凯氏定氮法只能粗略检测蛋白质含量? 请写出一种不増加设备的情况下就能排除杂氮的影响的方法?
【答案】凯氏定氮的原理是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被过量的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 (16%), 可由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该方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 的一种方法,并且受到滴定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只能粗略检测蛋白质含量。
排除杂氮影响,可以把待处理样品溶解,溶解后用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质,测定沉淀部分可以排除杂氮的影响。
13.试用激素分泌的反馈机制解释缺碘是怎样导致患者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
【答案】甲状腺素对下丘脑分泌TRF 和脑垂体前叶分泌TSH 均有反馈抑制作用,碘的缺乏导致甲状腺素不能正常地合成,TRF 和TSH 失去反馈控制,因而两者的浓度必然提高,特别是TSH , 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分裂,最终导致甲状腺的肥大。
14.通常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简述保持DNA 结构稳定的主要机制。
【答案】(l )DNA 的基本单位,即脱氧核糖核酸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构成DNA 后,几乎无较强活性的基团,避免与外界发生反应;
(2)DNA 本身的双螺旋结构,依靠其准确的GC 、A T 配对所构建的双螺旋结构极其稳定,并保持其配对和复制、转录的正确率;
(3)对真核生物DNA , 还有染色体蛋白与DNA 结合,构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染色体,进一步在理化性质上稳定DNA ;
(4)细胞内还有相应的DNA 损伤修复机制来修复损伤的DNA ; (5)维持DNA 结构稳定性的力有氢键、碱基堆积力、离子键等。
三、论述题
15.阐述一种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从接受信号到调控基因表达)。
【答案】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分子的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能诱导受体蛋白构象变化,使胞外信号顺利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内,或使受体发生寡聚化而被激活。一般情况下,受体分子活化细胞功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受体本身或受体结合蛋白具有内源酪氨酸激酶活性,胞内信号通过酪氨酸激酶途径得到传递;二是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G 蛋白介导的效应系统产生介导,活化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激酶,从而传递信号。近年来,数条跨膜信号转导途径已经被逐步阐明(见表)。在这些已知的上游途径中,又以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及受体偶联的G 蛋白途径较为引人注目。
表 真核细胞主要跨模信号传导途径
其中酷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又包括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和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在此主要是对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进行介绍。
受体酷氨酸蛋白激酶有
是由50多种跨膜受体组成的超家族,其共同特征是受体胞质区含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等与受体胞外磷酸化的酪氨酸
配体则以生长因子为代表。表皮生长因子
区
区结合后,受体发生二聚化并催化胞质区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进而活化可被一类含有
的蛋白质识别,通过级联反应向细胞内进行信号转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