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6专业基础知识(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国国情文化知识)之古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2.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4. 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問楚有神充死己三幹歲矣。

【答案】顾:回头看。

6.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7. 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8.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1)" “阙“掘”,挖掘。

(2)翻译:如果掘地至黄泉,挖一条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谁说这样不行呢)?

9.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答案】(1)为:研究。

1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日:“……” .

【答案】趋:快步走。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分化字? 什么是母字? 说出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答案】(1)分化字与母字

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宽泛的字,到了后来,分化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化的字,称作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称为母字或原字。分化时,多是增加或改换义符、声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 辟,避。

(2)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这类古今字从后世的分工上看,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母字表引申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益”与“溢”。益字本义是水漫溢,引申则又有增益、利益、更加等义。后来加水旁新造“溢”字专表本义,“益”则只表引申义了。古书先后在记录漫溢这个词时,益和溢构成了古今字。

②母字表假借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莫”与“暮”。莫字的古字形象日落草莽之中,本义为昏暮,因时常借用为“莫须有”的莫,后来便又加日旁新造暮字专表本义,莫与暮构成古今字。

③母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分化字专表某一引申义。例如“解”与“懈”。解字从角从牛从刀会意,本义为解剖,引申又有懈怠、松懈的意思,后来加心旁新造懈字,用以专表解字的这一引申义,而本义和其他引申义(如放开、解脱等)仍由解字承担。

④母字表本义,分化字表假借义。例如“辟”与“避”、闢; 、“譬”、“僻”。辟字本是会意字,本义为法,在上古又经常假借为躲避、开闢、譬如、乖僻等字,后来增加形旁,分别为这些假借义新造专字。古书先后在记录这些词时,辟字在不同词义上分别与避、闢、譬、僻构成古今字。

⑤母字和分化字的表义分工具体化。例如“受”与“授”。古代“名动相因”,行为动作与

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每用同一个来表示,故兽在上古兼有禽兽和狩猎两个方面的意思,后世新造狩字专表狩猎(动词),而兽字则专表禽兽(名词)了。

四、分析题

12.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13.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