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喜剧? 它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答案】喜剧(或者滑稽)发源于古代希腊,时间比悲剧略晚一些,是和时间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新的过程。
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地笑; 包含了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喜剧的笑也不是单一的,他还可以细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嘲笑、理智的笑(机智)、轻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讽)、戏谑的笑(诙谐)等。喜剧感使主体处于一种平静的,轻松地精神状态之中。
2. 莱布尼茨的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答案】莱布尼茨作为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从单子论的“前定和谐”说出发,论证了美的本质在和谐、秩序,而美的本源来自上帝预先安排,从而将目的因引入对美的解释中,试图在可感形象与理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 同时又从单子论的认识论出发,阐述了灵感是“混乱的知觉”,具有令人愉悦却不涉功利的特点,从而确立了美学在认识体系中的地位,对鲍姆嘉通和康德的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1)对鲍姆嘉通的美学影响:美学的诞生
伍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忠实信徒,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对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系统化和通俗化。鲍姆嘉通接着伍尔夫对于布莱尼茨的理性哲学进一步系统化。他注意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为知情意三方面,而相应的哲学系统却有漏洞,于是他建议应设立一门新科学,译为感觉学。鲍姆嘉通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里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直到首次使用感觉学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时,美学就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就诞生了。
(2)对康德的美学影响: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
康德继承了鲍氏的形式主义和情感论扩张为他的美学体系。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理论,逻辑是理性认识的理论。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里将美学区分为“先验的逻辑”和“先验的美学”即“先验的感性理论”。康德哲学以为整个世界是现象,本体不可知。他是第一个建立了一个完备的资产阶级的美学体系的,而他却把他的美学著作不直接命名为美学。他把美学这一名词用在他的认识论的著作里,即关于感性认识的阐述的部分,这是很有趣的,也可以见到鲍姆加登的影响。康德也继承了鲍氏把美基于情感的说法,而反对他的完满的感性认识即是美的理论。
总之,布莱尼茨确立了美学在认识体系中的地位。他的这一贡献对后来德国的美学的产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鲍姆嘉通正是在他的认识论学说中和美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为对象的科学。而康德继鲍姆嘉通后,将美学定义为“先验的美学”。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是在布莱尼茨的思想指引下前进的。
3.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甲美价值如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传描。
【答案】(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①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第一价值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别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其区分标志就是审美价值。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能量和引力占据着应得的位置。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竞赛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作品之间的相互抵消提供机会,艺术审美体验的规程宣告了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取消代替彼作品。
②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不仅不同艺术家的类似的优秀作品不可取代另一优秀作品,即使是某个艺术家模仿和复制的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无法取代原作的价值。著名书法家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赵孟顺曾经都临摹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而且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无法取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价值。
③审美价值的超功利价值性
例如梵高的作品《奥维尔—苏尔—瓦兹教堂》为例,当人们从画家主观而大胆的用色、夸张而生动的造型、强烈的情感表现、灵活的构图技巧这样的角度来欣赏这件作品,而不是从作品的商业价值(可预期的拍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比如绘画的史料价值)或政治价值(如爱国情怀)来考察这件作品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件作品的超功利价值。换一角度看,人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作品的功利价值。任何艺术作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功利的。假如一个艺术家想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或完善、或者尽可能感人至深、或者尽可能人入胜,总之,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审美效益,那么,在艺术这个集合体中,审美的效度无疑成为艺术家最大的关注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成为艺术作品最大的一种功利。康德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和“超功利的功利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④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等于艺术或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
如果以“审美价值即美的价值”这样的观点来审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那就有可能出现非常尴尬的结果,因为在这两个时期,艺术主要不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以丑的、古怪的、荒诞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这些作品曾经是那样地震撼人心、那样地影响深远,它们依旧具备审美价值。
(2)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实现与传播
以文学作品为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
实现其作品的价值。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分为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
①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
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在对文本的阅读上,但实际上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理的影响下展开的。是读者在期待视野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接受动机以及特定的接受心境,解读文学文本的内涵,从隐含的读者变成读者阅读。
②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
接受文学的发展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显示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③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 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4. 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
(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
①中国山水诗画
a. 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
b. 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c. 山水诗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甲一些,如魏曹操《观沧海》。
d. 山水诗画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一,当时诗人画家主要是文人墨士或士大夫,有些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到自然中寻求慰藉。 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第三,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西方
十七世纪荷兰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了一批风景画家。
a. 这批画家对自然发生兴味的社会原因
当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奴役获得独立,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因此产生了许多表现人和自然美的绘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