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康失国

【答案】太康失国是指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从而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2.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兔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3. 诸葛亮

【答案】诸葛亮(181~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皿相。字孔明,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死前在白帝城将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平定南方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234年

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

4.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 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6. 内务府

【答案】内务府是清朝特设的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内务府的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时代,清军入关后,逐渐由服务于地方性旗主的机构转变成服务于一国之主的庞大宫廷事务机构。康熙帝亲政之后,吸收了原宦官衙门分司理事的原则,将所使用的内监纳入内务府三旗的诸内管领的控制之下,达到了防范太监期权乱政的目的。

7. 屯田

【答案】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问题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的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8. 《九章算术》

【答案】《九章算术》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算学著作,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约成书于东汉前期,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不仅最早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同时记载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9. 卫所制

【答案】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

命兵部。

10.空印案

“空印”【答案】空印案是指明太祖惩治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账册到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

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账册。按照制度,每年各省(布政使司)下至地方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赴户部,呈报财政收支账目及钱谷等各项数字,户部审覆稍有出入,即驳回令重造账册,计吏为免于往返奔走,即带有空印账册,遇部驳即随时重新填报,此法作为权宜之务,习以为常,但是明太祖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官员串通作弊,下令各地方衙门主印长吏及署字签名者一律处死,佐贰官杖百戍边。

二、简答题

11.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重。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子赏罚或升级降职。

③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意义:七国经过变法和改革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各方面,较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日后秦汉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

①进一步尊君卑臣,使君臣关系主奴化。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满族大臣上皇帝的奏折,多自称“奴才”,后影响到许多汉臣亦如此。

②顺治时继承明朝的内阁制和六部制,但有两点不同:a. 在长官任用上实行满汉复职制。改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