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论题着意于西汉区域城市地理研究,着眼于西汉统治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从西汉城市的空间发展过程入手,并以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对其政治疆域内的城市空间控制,即政治权力过程对区域城市地理变迁的影响为主线,内容包括了西汉城市体系的组织结构,如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组合、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等,从而可以较全面地反映西汉时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性。
全文共分六章,第二至五章为论文主体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在扼要回顾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史及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对本文主要概念的涵义、研究区域的划分、研究时段的界定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的确定进行了阐释,从而为正文的全面展开作了铺垫。
第二章对西汉城市发展时空特征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系统地复原了郡县制下各级城市发展的时空过程;其二,复原了不同区域层面上各级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其三,归纳了西汉城市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西汉时期郡县级城市数量在不同区域均呈增长趋势,然不同区域在政治权力空间发展中的差异是影响区域城市涨幅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对西汉城市性质和职能的研究。本章主要从中国古代城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西汉城市的不同职能类型的划分展开论述,勾勒了西汉城市的性质与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职能城市的区域组合关系。西汉时期的城市,是维护政治权力的工具,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城市职能可分为每城市必备的一般职能(如商业等)和不可能为每个城市必备的特殊职能。从城市形成和发展角度来看,可将城市职能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两种。城市的政治性限定了不同职能城市的发展,西汉时期城市职能的不完善促使区域城市的结合。
第四章关于西汉城市等级的研究。本章立足于城市两种不同的空间含义,分别从城市作为空间现象及区域现象两个方面对城市规模等级及区域综合实力等级进行划分。本文首先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具体考察了行政等级下西汉城市的城址规模等级及内部构成差异;其次根据《张家山汉简》、《尹湾汉墓简牍》两份西汉简牍资料分别探讨了西汉前、后期城市等级结构及其演变。
第五章关于西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区域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是区域城市地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本章分别选取诸侯王国区、汉郡区、拓展区中的某一区域展开的个案研究。诸侯王国区以齐地城市发展为例的研究表明,本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表现为边缘——核心发展特征,是建立在本地地缘政治结构演变基础之上的。汉郡区以关中地区城市发展为例的研究表明,本区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其显著特征是稳定和完善了郡县制下的城市空间等级秩序。拓展区城市空间推进是武力形式下依托据点城市,沿线(河流或交通线)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
第六章为本文结论部分,西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的重要时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处于郡国并行制向郡县制逐渐过渡的历史阶段,城市作为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权力的客观构成、权力的分配以及权力运行结果等方面的影响下,伴随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城市等级体系。
总之,本文以西汉区域城市地理为研究对象,史料上的欠缺以及研究区域范围的广阔,本研究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研究范式,引入政治学的“权力”概念,围绕历史城市地理核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重点考察了权力影响下的西汉区域城市发展的空间过程及规律,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而且对深刻认识今天中国的城市及其城市体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为新世纪中国区域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