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capital )
【答案】资本是可用来创造财富的财富。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2. 计量经济学模型(econometric model)
【答案】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有关的变量、相应的参数、随机扰动项组成的数学表达式,借以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关系。对模型参数的计算称为“参数估计”。常用的估计模型参数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可使最终由模型计算出来的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其实际值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也就是使最终由模型计算出来的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更接近其实际值。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分为两类: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用于描述一个因变量和若干个自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联立方程模型则是由多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用于描述整个经济系统或子系统。但由于卢卡斯批判的出现,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3. 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
【答案】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 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等问题。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 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4. 政府支出(government spending)
【答案】政府支出又称“公共支出”,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换句话说,政府支出也就 是政府行为的成本。在西方,公共财政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公共支出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也 主要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公共支出的数额反映着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和深度,也反映着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在理论上,公共支出通常分为以下几类:按照经济性质不同,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照目的性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不同,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 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受益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5. 银行持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ies)
【答案】银行持股公司,是指以被控制的一家或几家银行的股票作为其资产的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在美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原因之一便是它可以避开设立分支行的限制。因为虽然控股公司能够控制多家银行,并把其 中的每一家银行都当作一个分支行来经营,但是这些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因而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银行控股公司发展成了庞大的银行组织。设立银行控股公司还有其他的好处。例如,它可以从事与银行业有关的其他活 动,如提供投资咨询、租赁、信用卡服务等。银行向证券业的渗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另外,控股公司 还可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等方式使银行获得它本身无法获得的资金来源。控股公司的上述优点,使它成为美国银 行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归属于银行控股公司,而且商业银行总资产中约有3/4被隶属于控股公司的银行所占有。
6. 激励相容(incentive-compatible )
【答案】激励相容约束,即给定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代理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所采取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代理人“这么做”的期望效用要大于“不这么做”的期望效用,代理人才会“这么做”。
二、简答题
7.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节方式。
【答案】货币当局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
(1)供给型调整
所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供给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①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其主要对策有:其一,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其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其三,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
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可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其二,对已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其三,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
③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措施将一部分社会经济主体的存款转入政府财政在中央银行的金库存款,即将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达到实质上紧缩货币供给量的效果。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其一,政府可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其二,可相应的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其三,在税收上,可增设新的税种、降低税基和提高税率等。
④从经济运行中的个人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个人收入资本化的途径来疏导流通偏多的货币供
给量。
(2)需求型调整
需求型调整从需求方入手医治货币需求,从而填平货币供需失衡缺口,以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目标。由于货币需求量是内在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内生变量,因此对货币需求量的调整对策更多地在中央银行之外进行,主要包括:増加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由商品市场上的供给引导需求,并从而实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中央银行动用金银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从而达到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格水平,通过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来相应的吸收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调整。
(3)混合型调整
所谓混合型调整,实际上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整的有机结合。在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既进行供给型调整,又开展需求型调整,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又不致于给经济运行带来过大经济波动的效果。
(4)逆向型调整
所谓逆向型调整,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其具体内涵是: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同时现实经济运行中又存在着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存在着某些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社会经济运行对此需求量很大,而可供能力又相对有限,这样通过对这类产业的追加投资和发放贷款,以促进供给的增加,并以此来消化过多的货币供给,达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虽然这种逆向型调整不如供给型调整那么见效,而且在短期内还会扩大货币供需失衡的局势,但是只要中央银行在调整过程中把握时机,调控力度适度,便能成功地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8.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利弊有哪些?
【答案】(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 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
(2)中央银行之所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是因为通过其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①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
②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 抵销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 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
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 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 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 产生震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