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工程大学政治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宗教政党
【答案】宗教政党是指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宗教与政权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宗教政党首先是一种政党,它是某些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在政治上以夺取政权上台执政为目标。但宗教政党又具有鲜明的宗教属性,它将宗教教义结合到政治纲领之中。在宗教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政策和走向施加影响。宗教政党往往出现在有着政教合一传统或政教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里,如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宗教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3. 奴隶制国家
【答案】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公元前40世纪初的埃及,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
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掌握并享有一切政治权力,可以占有、买卖、甚至随意杀戮奴隶。而奴隶阶级则是被统治阶级,毫无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可言。
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的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他分封诸侯,管辖地方,国家是由这些诸侯的势力范围组合起来的。
在奴隶制国家,国家组织机构己初步形成,各种机构职位设置及其职能划分等也己有了明确的划分,初步形成了国家组织体系。奴隶制国家有两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内部职能,一是外部职能 奴隶制国家,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制的方式不同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它们所采取的统治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君主制(或称东方暴君制)、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贵族制等。
奴隶制国家所采取的形式,无论是把统治权力集中于一个人(君主),还是少数人(贵族),还是更多一些人(民主),它们的实质则是共同的,都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都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的阶级专政。
4.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对其物质文化精神等缺乏状态的心理反应,而将对于缺乏的不满足状态转变为满足状态的欲求。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通常有自然需求(如对衣、食、住和性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如对安全、归属、自尊和爱的需求)。社会成员的政治目标是指其对于能够满足其利益需求的政治途径和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行为、组织制度等的比较选择。
5.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6.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国家的阶级属性,因而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
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前者是指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由一个机关集中行使,还是由数个机关分工行使; 后者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一个人组成,还是由一个集体组成,也就是由一个人还是由一个集体形式的机构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是因为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按照“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趋于激化,为了给本国的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以战争手段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爆发并获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
(2)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本国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主要舞台进行的。可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资本的运动突破了一国的范围,形成了广及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体系。这一新的特点,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无产阶级必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寻求进行革命的突破口。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造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三大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力量,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直接提上了历史日程。当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使彼此矛盾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时,资本主义世界链条就会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就会首先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这些薄弱环节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与这些国家当时的特定内外部环境分不开的:
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对于这些国家的控制力量,使得它们成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压力;
②就其内部状况来看,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一般比较弱小,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阶级联盟,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并具有比较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正是在这些特殊历史条件作用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首先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