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契约说
【答案】国家契约说是指国家来自人们之间订立的契约的观点。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坞鲁。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国家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 宗教信仰多元化
【答案】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宗教宽容的必然产物,多元化是指多种宗派并存发展,整个宗教格局呈现出种类繁多、派系林立的状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宗教的教派多元化己发展到极其复杂的局面,传统的宗教中教派林立,新宗教也层出不穷。其表现为:
①一些传统的宗教不断出现分化,从而产生出许多新的教派;
②还表现在新的教派层出不穷。宗教多元化现象部分是由于宗教宽容而产生的,人们不会因为信仰不同的教派而遭受损失,因而各种教派都得到了发展。但它也反映了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于是便从宗教中去寻求答案,这正是新宗教总是层出不穷的原因。
3. 国家的政治职能
【答案】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称镇压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政治生活中压力集团数目不断增加,不仅
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且有外国利益压力集团,不仅涉及社会的重大问题,而且涉及人们的生活爱好;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压力集团起初的活动对象主要是议会议员,其活动大多集中在影响立法过程方面;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之问的这种对立和排斥,使得它们主要以压力方式影响政治;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压力集团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往往给予压力集团以法律依据,并运用专门的法律加以管制。
5. 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他们的各级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就是人民的代议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限制,不允许其他的国家机关与之抗衡。它在国家机关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最高权力,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它产生,并向它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6. 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国际政治格局有如下基本含义:
①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国际政治中,由于各行为主体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些行为主体对于国际政治事务的认识和期望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往往造成各行为主体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性。
②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而形成的。在国际政治中,各行为主体就是为谋求、实现和维护各自利益而形成的力量主体,因此,国际政治中的利益矛盾,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国际政治诸力量主体之间的矛盾。
③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这种组合和构成的基本含义是: a. 它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总体组合和构成;
b. 它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构成的;
c. 它是指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总体形态和现实面貌。
二、简答题
7.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中央
集权制。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在中国,实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一一政治力量是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地主个人无权直接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只有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够实现对农民阶级的超经济强制,从而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然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总之,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地主经济的产物。
②在西方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逐渐形成,其经济基础也从领主制转向了地主制,土地可以买卖,地租采用了货币形式。但是,它不是西方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而是以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过渡的经济形式。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实际上成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仅仅是维护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工具。
(2)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①西方封建社会的领主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因此,逐级分封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就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不仅土地所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而且,阶级划分与等级划分也是一致的。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有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即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被剥削、被压迫者。以领地分封为基础的阶梯式的权力结构,是西方封建制国家的重要特征。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土地所有制的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地主阶级在政治、法律上的等级划分也很不严格。所以说,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封建等级制。中国地主阶级为了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在地主的个人权力范围之外建立了一整套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由专职官吏行使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一一封建官僚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a. 封建官僚制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各级官僚不是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地位,而是通过举荐、科举等途径,由国家任命而取得官职的,并且按官职领取国家傣禄。因此,政治权力是游离于土地所有权之外的。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历代统治者不断健全、扩大自己的官职队伍。
b. 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我国第一个封建官僚政权一一秦朝建立之初就把建立官僚等级制度作为当务之急。我国魏晋时代建立了九品三十等的官僚制度,以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种官僚集团内部的等级制,是维持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手段。 c. 封建官僚按官价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除了食取体禄之外,还享有如下特权:减免赋税,以官抵罪,大官僚有权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此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因升官而发财者更是封建社会的常见现象。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权力结构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它们都是适应大土地占有者阶级的需要,利用政治权力压迫、剥削广大农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