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803环境学概论(含环境化学)之环境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化学反应【答案】光化学反应是指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可产生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初级过程是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形成激发态物种,次级过程是指在初级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进一步发生的反应。
2. 分配系数【答案】分配系数是指在土壤一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
3. 辐射逆温【答案】辐射逆温是指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近地面层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4. 可吸入颗粒物【答案】可吸入颗粒物又称可吸入粒子,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体、液体微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形成的颗粒物。可吸入粒子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尤其与能源需求和机动车数量增加有关,现在已成为大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简答题
5. 简要说明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及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如下:
(1)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 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増温,这就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
(2)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
由于人口急剧増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3)京都议定书的目标
针对各温室效应气体的对策和实施策略,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控制量和吸收量,排放量削减限制的排放,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排放,以控制大气温度升高。
6. 简述DDT 的主要特性和在环境中迀移、转化与归趋的主要途径。
【答案】(1)DDT 的主要特征
①热稳定性高,挥发性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
②在植物叶片中积累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③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中移动难;
④可发生生物降解,可分为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解和光降解。
(2)DDT 迁移、转化、归趋主要途径
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 。DDE 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 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在生物系统中DDT 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 , DDD 不如DDT 或DDE 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T 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7. 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是什么?
【答案】三种主要温室气体分别是:
三、论述题
8. 从环境化学角度综合分析我国酸雨的地域分布和形成过程。【答案】(1)影响酸雨地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i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K 转化条件
从现有的监测数据来看,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
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是说,某地污染严重,降水中和降水中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就低。如我浓度就高,降水的
国西南地区煤中含硫量高,并且很少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用作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量很高,再加上这个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二氧化硫的转化,因此造成了大面积的强酸性降雨区。
大气中的氨
己有研究表明,降水
的酸度。在大气中,取决于硫酸、硝酸与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或是大气中唯反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降低了雨水与硫酸气溶胶形成中性的也可由于与应而减少,从而避免了进一步转化成硫酸。
大气中的氨主要来自于有机物分解和农田施用的含氮肥料的挥发,随
我国北方地区土壤
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
颗粒物酸度及缓冲能力
酸雨不仅与大气的酸性和碱性气体有关,同时也与大气中颗粒物的性质有关。大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扬尘的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因而颗粒物
值的上升而増大,值高于南方,而且土壤偏酸性的地区,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可以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