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现代教学有效性着重于研究如何优化地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有效地完成和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目前我国教育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效益低,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案之一。通过对查阅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发现,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有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则更少。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却要面临3+综合的高考,那么如何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有效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意识、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实际问题。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生学习中心理论为基础,借鉴现有有效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构建出了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笔者积极构建的三大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并以这些有效教学策略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准备策略主要阐述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如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具、掌握教学反思等;教学实施策略主要阐述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通过怎样的教学行为(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良好的状态;有效的讲授;积极的认知干预;有效的管理、监控、维持),使学生达到有效学习;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对有效教学进行价值判断,在进行评价时,尽可能使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元化,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鉴别功能、导向功能等。 笔者采用测试法、调查问卷、访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一学期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发现:1.学生学习兴趣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比例从29.4%上升到47.1%,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从23.5%下降到8.8% 。2.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显著。实验前两个班平均成绩相差0.18分,实验后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5.25分,对比班化学平均成绩提高1.06分,两个班平均成绩相差3.47分,实验班成绩显著,Z=2.57>1.96。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课前预习、课后整理笔记、复习课堂知识的同学比例大幅度提高,学完一单元后主动检查、反思的学生由16.5%上升到41.6%,改正作业中错题的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学生由12.5%,上升到48.6%。4.学生评价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实验后学生不再只认可、期望老师的评价,也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是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期望老师评价的学生比例下降到33.8%,期望他人评价的学生比例上升了 8.8%,期望自我评价的学生比例上升了5.9%,期望对自己多方面评价的学生比例增加.。通过有效教学的实践后,对如何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笔者也做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几点经验,同时对于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后进生的转化、课程间的协调、评价测量表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