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820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集体领导
【答案】集体领导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一经诀定,必须共同遵守。实行集体领导,对重大问题表决时,应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必须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和集体决定。在集体领导中,行政首长必须正确地使用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定权,应当在集体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或否定,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行政领导集团内各个成员要分清职责,根据各自职责和工作任务,分工合作,不能互相推诿。
2. 公务员回避
【答案】公务员回避指为保证公务员机关公正和严格执法,当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当与其所处理的事务存在一定利害关系时,使其回避的一种限制性规定。公务员回避有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三种。
3.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
【答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公共伦理的主题就是维持正义,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公共管理者在维持正义秩序时,将受到公共伦理的鼓励而积极努力,以期实现公众的利益; ②公共管理者将以公共管理伦理为准则,其所掌握的权力的作为将被限制在公共伦理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二者可以归纳为公共管理伦理的动力与规范力。
公共管理责任可以依据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的关系,分为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主观责任即公共管理者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是其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而这些价值观、态度和信念是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具有的,但和而不同。客观责任则是公共管理者履行公共管理任务时所承担的责任。客观责任是由公共管理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组织、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4. 行政监督
【答案】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其具体内涵为:①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②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③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④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5. 编制
【答案】编制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编制是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则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二、简答题
6. 我国新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
【答案】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较,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四点,具体如下:
(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指作为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的人事制度,而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各类干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2)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指一方面对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和考试录用等作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又对辞职、辞退、退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克服以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弊端。
(3)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指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公务员的考核,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这有利于克服以往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4)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指在保持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廉政勤政作为对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在公务员义务、权利、考核、纪律、职务升降、交流、回避等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7. 请简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答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
(1)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是中国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路线的体现。因此,我国公务员法体现为按党的千部选拔和仟用原则,对国家公职人员按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不是为了摆脱、削弱或淡化党的领导,而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对政府人事管理的领导。
(2)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
我国公务员不搞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制度,而是根据实际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队伍分类管理的结果,而公务员法又对公务员进行分类,把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与非领导成员两部分,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个类别,分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三种不同的任用方式。同时又实行统一的领导。
所有公务员,不管职务高低,在哪个部门工作,其工作性质都一样,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 无论哪一类公务员,都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按党制定的干部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管理; 各类公务员间可以通过调任和转任等方式实现有序流动。
(3)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公务员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我国现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因为,在这些机关工作的人员都履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把这些人员统一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有利于保持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性和干部人事政策的统一性。
(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国,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赋予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权力,公务员只有运用这种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允许以权谋私。我国公务员没有、国家也不允许其为了自身利益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
8. 简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答案】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的设置上,应遵循“SMART ”,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英美等政府绩效管理相当成熟的国家被普遍使用。
“S ”表示“Specific ”,要求绩效指标应是“具体的”、“明确的”、“切中目标的”;
“M ”表示“Measurable ”,要求绩效指标最终是“可衡量的”、“可评价的”,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 ”,表示“Achievable ”,要求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 ”,表示“Realistic ”,要求绩效指标是“现实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T ”' ,表示“Timebound ”,要求绩效指标具有“时效性”,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在遵循“SMART ”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将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业绩指标
①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颁布实施维护经济秩序的法令法规等,在数量上要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上要尽量提供优质水平服务,有高效率的办事能力。
②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物价是否稳定、是否充分就业、收支是否平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国民财富是否增加等。
③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例如,要考察一项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否科学有效,可以设置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缴款占GDP 的比重、员工的社会保障缴款占GDP 的比重等指标进行考核。
④公共管理的效益。如税收总额占GDP 的比重、政府支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政府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人才吸引情况、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等。
⑤公民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如公民对公共行政过程中体现的公平和公正是否信任、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是否感到满意等。
(2)效率指标
政府部门的效率是指公共管理者从事公共管理活动取得的成果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