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 2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 14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 26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 42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 55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接受和服从政策)的缘由。

【答案】政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及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遵从和执行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策行为模式的形成。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执行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谅解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固划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想改变这些习惯模式是极为困难的。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 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上的实质合理。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认为某项政策不接受比接受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如果没有强制力做依托,政策就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公共政策会触动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一项最初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井抵制。

2.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案】非营利组织是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功能有:

(1)发展公共政策

非营利组织在直接参与社会事物的处理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公共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通过广泛运用影响力,如提供信息、陈述情愿、参与诉讼、直接代表,影响大众传媒和政府决策等。对于长期的政策,通过持续的分析研究,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建议。

(2)监督市场

在政府无法充分发挥功能的领域,非营利组织可以扮演市场超然的监督者的角色,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在许多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直接提供选择方案,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给社会。

(3)监督政府

非营利组织可以不断提醒政府与公民,使政府与公民尽到其责任,更关心公共事物。

(4)直接提供公共服务。

对于政府无法履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职能,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其不足,尤其是在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发展、社会互动等方面发挥极大的功能。

(5)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非营利组织对公共服务的奉献精神; 对人、自然、社会的关怀与关爱; 对平等权利的重视; 对参与的重视等,均体现了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倡导和维护着社会正面的价值观。

(6)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

非营利组织所倡导的是积极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公民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公共事物,对社会应有仁德与爱心; 对社会要承担个人的道德责任; 要有利他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的是民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培养积极的公民精神提供了场所。

3. 在当代社会,公共危机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危机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会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

【答案】当代社会公共危机多发的原因有:

①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②全球气候的变化; ③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⑤恐怖主义; ⑥社会压力和冲突的增加。

危机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1)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①导致资源的损失

危机会直接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破坏基础设施; 由于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导致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损失。间接的损失包括增加债务的负担、增加财政的支出、减少储蓄等。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和发展计划的延缓。

②导致发展计划的打断

危机打断了政府和社会正常的发展计划,使发展的资源从所计划的领域转移到危机的回应和重建方面,从而使发展从长期的考虑转到满足近期的需要。

③影响投资的气候和环境

危机,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不断出现的危机,以及时间持续较长的危机都会对投资产生负面的

影响。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投资气候和环境以降低投资的风险,而危机会引起失业、抑制消费的需求、导致经济的滞胀等,这些都增加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

④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危机的出现无疑是对国家政治和政府治理的挑战,不适当的政府政策、政府管理的失误、政府对危机缺乏有效的回应、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责任的丧失等等皆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从而对政治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2)危机带来的有利的影响

①危机的发生隐喻着新的发展机会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情沉来看,如果政府和社会保持理性的话,危机的出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政治庄力往往会转化为变革的推动力和催化剂。

②催发出新的研究领域

导致危机出现的因素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往往会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成为新的发展领域。从公共管理的意义上而言,危机的出现具有发现公共问题,推动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功能。

③推进政府的改革

危机的出现会促使政府重新评估其制度、政策和行为,改进政府管理之缺失。一言以蔽之,危机既是灾难和痛苦,也是发展和创新的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文化、学习的能力以及改正错误的勇气。

4. 比较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不同时期的政府职能变化情况。

【答案】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政府职能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重心的转变

现代市场和政府共同对经济运行起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事实。在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中,以市场为基点确定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成败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深化发展的长远之道。

(2)职能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削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

(3)职能关系的转变

转变涉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目的在于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通过进一步明晰政企之间的产权关系,政府将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的微观管理领域,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合理的权力界定。转变主要体现在:

①确定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略,提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