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2. 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3.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4.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二、简答题

5.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答案】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而言,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重要的,但有效性很难得到界定,一般地,有效性是经济、效率、公平、效能等的综合体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特质:

(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公共管理可能在某些层次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策略层次上有效; 同理,在策略层次上或许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其他层次上有效。因此,自我评估的训练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执行时能汰弱留强。

(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绝对不会令人讨厌的,因其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同时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并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可能源于与问题无关的理念,而这些想法与概念最后皆能运用于解决问题。假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具有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又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时,那么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就绝对不会令人讨厌和厌烦。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公共管理者不应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样的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他任何的发展,常常引起冲突和仇恨,而公共管理者应为“政治家型官僚”,因为他们具有清晰的个人与政策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公共管理上,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高瞻远瞩、开阔的胸怀; 在制定政策时,亦能够超越自我利益,甚至于组织利益,以整个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重点。

(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由于公共部门策略的执行往往旷日费时,甚至于要耗费大笔的经费,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并坚持到底。

(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策略性的公共管理的推动必须由对机关业务有全盘了解的管理人员掌理。因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最好具有在不同部门,甚至不同机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其在管理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决策中能够通盘考虑,通盘打算。

(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不仅要能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不同民众的各种需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开放的、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管理者。

(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和思考

分析并不等于量化,公共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分析的技巧和能力,这就是说,公共管理者并不是只具有作业研究、推论统计、线性规划等技能,而是必须有逻辑运用与结构性思考的能力。因为,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6. 简述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的性质。

【答案】战略规划是指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如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所言,战略规划是一个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的结果的正规化程序。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1)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三个基本属性:①稀少性。战略性决策是不寻常的,通常没有先例可循; ②重大性。战略议题往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③指导性和长远性。战略性决策,指导其他较低层次的决策,以及引导着组织未来发展的方针。

(2)战略规划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的战略计划,一般来讲,一个好的战略计划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战略范围,规定了本组织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范围,即说明了要达到哪一方面的目标; ②资源部署,要阐明如何部署资源; ③战略应该说明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与威胁; ④最佳协调作用,在战略范围内,要使资源部署与竞争优势相互协调。

(3)战略规划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类:①涉及全国(省)的应用。这种较高层次的应用需要广泛的公民参与,且战略执行,亦有赖高度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②州部门为基础的策略性长期规划,关注部门的战略目标与计划; ③以部门为主的战略议题管理,此种应用系在前面战略计划中选择特定议题,而非作全面性的战略规划。

7.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案】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产力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其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①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扩大人力资源投人的收益,实现组织生产力的提高。一个组织用于人力资源上的成本主要包括:a. 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 b.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c.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d.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e.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促使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最终提高组织生产力。提升组织生产力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途径与方法包括:

a. 通过增加生产力的工作,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缩短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时间等途径,促使生产力的提高。

b. 通过工作场所的再设计,如办公环境的改进,智慧型办公科技等人类工作学的设计,不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c.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培训、管理发展、职工个人生涯发展、组织发展,提升人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