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834城市学综合基础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事中监测
【答案】事中监测是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施同步监测,记录政策实施的变化,评估执行的效果,一旦发现与原定的政策日标不一致的地方立即采取纠偏措施,提出调整意见,促使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的一种政策监测方法。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事前检测和事后监测。
2.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3. 元问题
【答案】元问题是指所有一级问题构成的_级问题,也即问题的问题,比普通问题更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要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层次上谈及,脱离这个学科具体的表面条件和限制,挖掘普遍性的、绝对性的根基问题。
4. 囚徒困境
【答案】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固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卫等方一面,也会频繁显示类似情况。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怀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假如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力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选择策略。
5.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二、简答题
6. 解释政策目标、政策指标和评估标准概念。
【答案】(1)政策目标、政策指标的概念
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日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具体的经济社会政策有更具体的单个或多个指标。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而且许多政策往往只能用非量化的或质的指标来衡量。但是,在政策分析中,量化的指标更重要和有用。所谓的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如果一项政策是其有明确的目标取向的,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量化的,那么就能够用单一或多个量化的指标来刻画该目标,以帮助政策分析和决策。
(2)评估标准的概念
评估标准又称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是指用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尺度,即用来指导决策的东西。标准可以是尺度、规则和水准,即那些由特定的决策者用来判断一个特定的决策情景的性质、目的和目标的东西。评估标准构成行动建议基础的明确陈述的价值观,它有六个主要类型:效益、效率、充分性、公正性、回应性和适当性。
7. 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案】(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或者不执行这些程序,并且在公共政策成熟的基础上,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执行程序、评估程序等这些合理的程序变成制度和法律。
(2)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
(3)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当前,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来改进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水平:
①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破除各种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的决策观念,树立现代决策观念,如重视民众参与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权力分散、下放观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观念,重视决策跟踪评价观念等。同时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局面,促进多种公共政策力一案的优化与选择。
②形成一个以决策子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等子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公共决策系统。 a. 理顺决策子系统中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既要保证党对公共政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和政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b. 完善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的地位,赋予这些研究机构以相对的独立性、主动权以及工作的灵活性,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主动提供咨询、建议,而不是被动地作政策调研论证,提高其权威性。
c. 大力发展体制外或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让其充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经验表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需要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制定出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
③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政策理论、力一法和技术,提高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已发展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因此,为克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法技术落后的弊端,就必须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政策科学的基础理论。
④要保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或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则,将公共政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确定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依法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明确规定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使之对其决策行为负责。
总之,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公共政策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公共政策活动的规律,把握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激发出一种创造性思维,促进公共政策研究与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是提高我国政府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宏观管理水平,重塑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管理形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
8. 评估标准有哪些基本类型? 试举例说明。
【答案】评估标准又称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是用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尺度,即用来指导决策的东西。评估标准依赖于政策问题的性质、被评估的备选方案及其日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评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