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834城市学综合基础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时间序列分析的两种基本思路是趋势曲线外推和突变方法。
2.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3. 取舍理论
【答案】取舍理论来源于正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的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多项政策或是多重目标的选择,那就必须要有所取舍,采取某项政策或是目标,就必须要舍弃其他选择。
4. 合同外包
【答案】合同外包又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是指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十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
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但是,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5.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二、简答题
6.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政策执行中的成功经验。
【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1)注重政策宣传。政策方案并不能自发地被接受,更不能自动地被执行,政策执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政策要得到顺利实施,首先就要让日标群体对政策有所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政策宣传工作。如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非常强调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告诫人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重视政策实验。重要政策在全面实施之前都要在局部地区或试点中加以试验,以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政策实验既是认识的一种基本来源,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可以避免损失,少走弯路。
(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政策执行活动涉及面广,对象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仅有说服教育或仅有强制性执行手段都是不够的。
(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抓中心工作,就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到并紧紧抓住最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个工作链条前进的中心环节,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以典型示范,促进和推动面上工作发展的一种工作方法。领导机关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应当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党在一定时期内总的战略部署,分别不n-隋况,统筹兼顾,妥善安排,正确地确定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同时要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整个面上的政策落实。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富,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7. 简要回答类别分析的规则。
【答案】政策问题的类别分析是指对政策问题情势加以界定和区分,这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势的方法。在对政策问题情势进行分类分析时,为了保证实现逻辑上的一致性,必须遵循以下几种规则:
(1)实质相关原则。应以分析的目标和问题形势的性质为基础进行分类,即所分的大类及次类都应尽可能地与问题形势的实质相关。
(2)类目穷尽原则。对分类系统中各要素在列举与排序中要穷尽到底,对分析有意义的项目和问题形势都要“用尽,,。
(3)类目排斥原则。类别之间是要互相排斥的,每一个问题和问题形势都只能在一类或次类中存在。
(4)单一分类原则。所列出的问题情势类别必须能涵盖所有要素,所列出的每一个问题情境类目要与其他类目在同一时空中,对问题情境的分类只能使用同一类分类标准。
(5)等级可辨原则。同层次类别(类、次类、亚次类)的界定,必须严格分开。类别有高低之分,分类要按层次次序进行。在构建问题时,应避免经常出现的忽视类别组成要素及其类别系统本质差别的错误。
8. 举例说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即衡量经济政策目标的指标,或者衡量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具体包括: ①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作为各国政府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有一系列衡量它的指标,包括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入均国民收入等。
②经济稳定的指标。主要包括四种指标:a. 维持物价稳定; b. 维持对外经济稳定; c. 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 d. 充分就业。
③分配公平指标。用统计数字表示收入分配及公平与否,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统计资料使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不平均系数。
(2)社会指标
对社会指标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儿种:
①把社会指标理解为一种尺度,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定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衡量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达成的程度或数量标准(如用人口失业率来衡量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②把社会指标看成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发展的一种量化工具,或把社会指标看作一种衡量社会发展中社会变迁的一种时间序列的统计。
③不仅将社会指标当作一种衡量标准,而且看作一种社会运动,看作一种社会改革的手段,强调政府政策不能单纯追求统计增长,而必须注意各种社会目标,进行各种社会改革。此处,把社会指标主要理解为衡量社会政策目标的尺度。
(3)政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