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2. 编码和解码

【答案】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 )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 )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3.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4. “5W 模式”

【答案】 “5W 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拉斯韦尔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并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的“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和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5.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小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6. 镜中我

【答案】“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他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二、简答题

7. 请简要说出施拉姆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某一个开创性研究的内容。

【答案】在国际传播方面,施拉姆的开创性的研究之一是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对两个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方式进行内容分析,并进行比较传播体系的研究。

(1)施拉姆的研究对象。1956年11月2日,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以粉碎匈牙利人的暴动;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武装军队进攻埃及,以便对苏伊士运河危机做出反应。“冷战”双方都采取了军事行动,而且又不是彼此针对对方,这史无前例的事件导致了世界主要大报的重要新闻报道。

(2)施拉姆对世界上14家主要大报报道这两个事件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每一份报纸的意识形态立场直接影响它的报道。例如,苏联《真理报》将苏伊士运河危机放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但是很少提到苏联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美国《纽约时报》对两个新闻都予以重点报道,但是法国《世界报》特别以布达佩斯为中心。施拉姆认为,只以一个国家为中心的传播学是过于有限的,他提倡进行比较传播休系的研究。

施拉姆的研究有助于开创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际新闻流通的研究,这个题目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

8. 人们能否通过大众传播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和互动? 如果能,怎样实现? 如果不能,为什么?

【答案】大众传播能够实现群体之间的共享互动。

(1)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网络技术高度进度,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播能够广泛进行,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业能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人们的手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共享成为易事。

实现途径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息进行大规模的报道,来控制。

(2)实现途径,具体如下:

①需要所有的媒体进行合力宣传和报道,使信息能够到达各个阶层,而不使得有些阶层不能

够得到信息而出现信息闭塞。

②要更好区分媒体定位,划分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受众能够清楚理解信息的含义,达到有效宣传的目标。

③还需要不同的群体自身积极主动去沟通去填补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

9.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这种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常态下的流言(小道消息等)通常是通过私下的人际渠道传播的,其流传速度比较慢。而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大多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就会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小必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同时,人们也不必确认信息的来源,这导致一种奇特的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传回它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时由于流言己经增添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它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 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综上所述,集合行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作为社会骚动的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不但要研究常态的传播现象,同样也应该探索非常态传播现象,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贡献。

10.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 ·格伯纳等人提出。

(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