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之文学理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2.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3.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4. 逻各斯

【答案】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 ,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 ,而“legein" ,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

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5.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6.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7.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8.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案】将形式的“意味”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就可以赋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以科学的内涵。“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将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

定的表现。

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10.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案】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机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二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

(1)可能性

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小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2)变为现实

从张驴儿父子强住她婆媳家、逼她为妻,到张驴儿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反诬告窦娥,桃机太守枉断命案,这就是窦娥受冤屈至死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可以划分出更小的序列:张驴儿逼婚不成、设计毒死蔡婆婆未遂,这些事件又是窦娥受冤的条件即可能性,而诬陷窦娥下毒借以逼她就范到诬告和枉断才是窦娥受冤变为现实的真正过程。

(3)取得结果

《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结果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她的状态恶化的结果,即她一次次反抗张驴儿、反抗桃机太守的失败直至被处死; 另一方面则又并行着她的命运改善的过程,即她对天发下三愿、三愿皆验,她的鬼魂显灵使冤案终于得以平反。后一过程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虚幻,但从古典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也应当被视为一个实际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这个行动序列实际上具有双重意义:从现实的行动过程来看,是一个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人生痛苦的悲剧; 从带有传奇色彩的昭雪冤屈的“人团圆”结局来看,又是一个宣扬道德惩戒、歌颂反抗胜利的正剧。

1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举例说明之。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原型据说是来自于他家原来的长工阿桂。阿桂有着贫雇农的生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