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论文从主体消失这个角度切入,分析了在言说主体与创作主体“双重死亡”的语境下解读T.S.艾略特诗歌的困难,并对“后作者之死”的阅读状况做了考察。全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言 T.S.艾略特诗歌在当下语境中的解读。导言简要回顾了既往艾略特研究的基本状况,申明选取“主体消失”这一切入点分析艾略特诗歌的可行性与创新之处,并对这项研究的预期成果做了说明。
第一章 T.S.艾略特诗歌中主体的死亡。本章从艾略特诗歌文本出发,通过分析,指出艾略特诗歌体现出的言说主体与创作主体双重“死亡”的特征。全章共分两节。第一节,铭刻、污斑与言说主体的死亡。本节主要通过对艾略特诗歌中呈现出的标题铭刻言说主体,引语涂抹言说主体这一矛盾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言说主体的主体性已经丧失;第二节,“画外音”与创作主体的死亡。主要通过对艾略特诗歌的“复调”特征加以分析,指出艾略特作为创作主体的权威性已经丧失,创作主体的主体性模糊。
第二章 后“作者之死”的阅读。本章紧接上章的讨论,就如何在言说主体和创作主体双重死亡的语境下展开阅读做了探讨。全章共分两节。第一节,阐释艾略特诗歌面临的困境。主要通过艾略特诗歌中言说主体破碎的形象,标题与内容不符等方面指出在“双重之死”这一境况下解读艾略特文本所面临的困难;第二节,主体消亡后的阅读。将艾略特的阐释理念同后现代三位倡导“作者之死”的理论家进行了比较,通过艾略特诗歌文本的解读实例指出后“作者之死”的阅读依然不是阐释者完全自主独立的活动。
结语 T.S.艾略特:现代还是后现代?综合之前的讨论得到“艾略特的诗歌是一份主体消亡的宣言,是“作者之死”的诊断书”这一结论,并通过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艾略特身份归属等问题的分析,申明了这一结论成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