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萧军作为延安知识分子群中始终没有被规训的灵魂,他特立独行、侠肝义胆的处事方式,直白豪迈、针砭时弊的写作风格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出生于我国东北那个辽远、广阔、原始的黑土地上,生长在没有母亲又没有父爱的家庭环境中。在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异的生长环境下,萧军养成了敢作敢为、尚武尚力、侠肝义胆的性格;他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途,为中国革命积极奔走、呐喊,继承鲁迅先生现实主义的文风,启蒙主义的精神,人道主义的关怀,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然而,萧军从其导师鲁迅那里继承来的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本位的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是与延安以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为本位的主流的文学价值形态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萧军到了延安,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规训的命运。本文意在从他的成长背景和重要的人生经历探寻他具有“独行侠”般人生轨迹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萧军延安时期写作的杂文、小说、诗歌、日记等作品的价值意义,阐述他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和政治活动对鲁迅先生的继承和他的文艺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之间的悖离,指明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抒写他在暗夜中独自坚毅前行的风范。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叙述萧军达到延安之前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分析他“狭义”性格形成和坚守的原因,并阐述他到达延安以后参加的文学活动和政治活动。指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文艺思想上与延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通过他写作的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鲁迅风”杂文,抒写东北人民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第三代》、花费两年半的时间描写的“人民自卫队”抗击日本军队侵华的长篇叙事诗《乌苏里江底西岸》的细读,并结合他的《延安日记》,全面、深刻的探索他的文艺观。
他秉持着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始终坚持作家的独立性,敢于在作品中大胆的表现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坚持“化大众”的启蒙主义文艺观,勇敢揭露、批判我国国民劣根性,他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文字,苍劲有力,文字中散发出来的豪迈的气息是延安儒雅的作家群中特异的存在。虽然也亲身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整风运动,但对比丁玲、艾青、何其芳等延安其他作家集体转向时“痛心疾首”的反省和忏悔,萧军就是一位不识时务、一意孤行地游离在体制之外的“独行侠”。我们在读他延安时期的作品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他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那一时期所写的作品,与延安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