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617法学基础(法理学、宪法学)之《法理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人权体系的基本框架?
【答案】人权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自由权
基本自由权大致就是公民权和政治权利方面的基本人权。基本自由权是个庞大的权利体系,举其要者,其中所包括的权利项目有:①身心自由权。它是以人的生命、思想和行动自由为中心展开的权利,包括人格尊严权、生命权、精神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利、迁徙自由、公平受审权等。
②私生活自由权。包括婚姻自由权、私生活安宁权、通信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私人信息的受保护权等。
③公共生活自由权。它是以平等的政治参与权为中心展开的,包括选举权、表达自由、结社自由、罢工自由、游行示威的集会自由、参政权、知情权、监督权、抵抗权等。
④经济生活自由权。它是以财产和契约自由为中心展开的,包括财产自由权、交易自由、契约自由、职业自由、经营自由等。
(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①工作权
工作权是最基本的经济权利。它包含了一组权利。按照一般的划分,主要有如下方面:就业权、以公正就业为目标的权利、工作过程中的权利、工作者劳动权的保障性权利。
②享受适当生活水准的权利
该权利被认为是社会权利的核心,它可以包括如下具体的权利:获得适当食物的权利、获得适当住房的权利、健康权、获得社会救济权。
③受教育权
教育权是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文化权利。具体而言,受教育权包括:
a. 接受教育的请求权利。这包括: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权利; 个人有权获得基本(初等)教育的权利; 禁止各种类型的接受教育的歧视; 国家应当提供完整的教育体系,即提供初等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学生对于教育的公平评价权利。
b. 接受教育的选择权。这包括:接受教育者选择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何种教育、自由选择教育的提供者等; 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优先选择权; 儿童意见的受尊重权。
c. 受教育权的相关权利。这包括:建立和管理教育机构的自由; 学术自由; 高等教育的自治权; 传播知识的权利; 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等。
(3)特殊受益人的人权
这些受益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即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这些人群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罪犯等。
特殊受益人的人权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少数者的权利;
②妇女的人权;
③儿童的权利。
(4)集体人权
它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或者团体所享有的人权。它主要包括的具体人权有:自决权、环境权、发展权、和平权和对自然资源和财富的权利等。
①自决权
人民或者民族自决权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步被接受为一项国际习惯法规则,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自决权有对内方面的政治自决和对外方面的民族自决,也包括了经济社会权利发展方面的自决,还涉及对于天然财富和资源的自由处置权等。
②发展权
发展权是最重要的集体权利之一。发展权是一项综合性的权利,是包含了个人权利的综合性权利。
发展权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自由、进步、正义和创新的前提。
发展权甚至被视为最重要的一项人权,是第一项也是最后一项人权。
③环境权
环境权作为人权的身份还没有被任何有约束力的世界性的人权公约予以确认。
④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资源权
此项权利之行使理应唯民族利益是从。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剥夺一切民族的此项权利。
2. 分析法律方法与法治、法律职业之间的关系。
【答案】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法治即“法的统治’夕,是指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检察官与法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伦理的人士所构成的具有自治性的职业共同体。
法律方法、法治与法律职业的关系如下:
(1)法律方法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①法律方法与法律职业的联系
法律方法是法律工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伴随着法律职业者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具有专业性、法律性、实践性等特征。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取决于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自己的特定社会角色、地位。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与其他职业
者相区别的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学习法律,不是简单地了解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而是要学会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从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角色看问题,即法律方法是法律职业的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法律方法与法律职业的区别
法律方法作为法律人专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不能或者不需要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也不意味着现实中法律人不会寻求法律体制外的“非法律”力量解决问题,而是说,法律方法是法律人存在和活动的“根本”O
(2)法律方法与法治的关系
①法律方法与法治的联系
法治意为依法治理,一方面强调法律至上,一方面要求法律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方法是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具体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与法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力一面。法律力一法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法治是法律方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所在。
②法律方法与法治的区别
法治要求的范围要广,小仅仅要求有权机关对法律的遵守,还要求普通民众对法律的遵守。而法律方法并不意味者民众对其的掌握和运用,它只是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掌握的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法治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现代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离不开法律职业,法治也需要人的参与。法律职业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化的专门人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同,即他们是具备了一定资质的人。法律职业的发展对法治的实现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惟一促进因素。因为法治的发展还有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
3. 法律关系是如何分类的?
【答案】法律关系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分类:
(1)宪法法律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依据的法律部门小同)
根据这一标准,法律关系可分为宪法法律关系、民商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社会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国际法律关系等。
(2)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依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不同)
①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调整只是给它披上法律的外衣,使之成为法律关系。
②创设性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产生之前某种社会关系并不存在,法律规范作用于社会生活后才出现该种社会关系,并使之成为法律关系。
(3)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依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①纵向(隶属)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其特点包括: a. 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