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81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答案】《水经注》是北魏哪道元所撰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 三冗
【答案】三冗是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由于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政府每年要输送辽、夏大量岁币,与此同时,官员、军队的激増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出现冗费现象。由于三冗的出现,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3. 羁糜府州
【答案】羁糜府州是指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也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4. 《唐律疏议》
【答案】《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是直接从隋代《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
,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
,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徽律疏》。《唐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共502条。刑名有答、杖、流、死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唐律》不仅为宋、明、清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 《伤寒杂病论》
【答案】《伤寒杂病论》是指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中医书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晋人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二书。《伤寒论》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金医要略》一书,则是杂病的病症、病方的汇集。《伤寒杂病论》从辨症、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辨证治疗的医疗原则,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其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6. 澎湖巡检司
【答案】澎湖巡检司是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这是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明代澎湖巡检司的
,加强了对澎湖和台湾的开发与管理。 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元代称为瑁求或琉球)
7. 淝水之战
【答案】淝水之战是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发生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东晋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在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8. 夺门之变
【答案】夺门之变是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又称南宫复辟。因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故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鄺王朱
,祁钰为帝(即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为景帝幽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
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见状,即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二月,废景帝仍为廊王,迁于西内。
9. 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
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10.《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二、简答题
11.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重。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子赏罚或升级降职。
③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意义:七国经过变法和改革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各方面,较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日后秦汉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汉武帝推行“左官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