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二)17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三)32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四)45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89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五)60
一、名词解释
1. 初税亩
【答案】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故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 轮台罪己诏
【答案】轮台罪己诏是指汉武帝晚年所下的一道反省自我过错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较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他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整顿内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其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3. 《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4. 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5. 开禧北伐
【答案】开禧北伐是指南宋宁宗朝时韩侘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侘胄掌权,思立功以自固,从嘉泰二年起,解除党禁,收罗知名之士。次年邓友龙使金,闻金受蒙古攻扰,国势已衰,归告侘胄,北伐之议遂起。四年在镇江立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以风厉诸将。开
禧元年,宋兵几次进入金境,二年追剥秦桧王爵,以郭倪为山东京东招抚使,赵淳、皇甫斌为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分路进兵,将领毕再遇取四州之地,宋廷始下诏攻金,末几吴曦据蜀叛变,淮北方面,田俊迈攻宿州失利被俘,诸军被迫撤退,西路皇甫斌攻唐州亦败。金军渡淮南下,与宋相持。韩侘胄变计求和,因金人要求惩办首谋之臣未果。三年宋平吴曦,局势渐告平稳。金统帅亦散接又病死军中,而宋廷急于议和,史弥远发动政变,杀韩侘胄,双方遂罢兵议和。嘉定元
,宋金嘉定和议成立。 年(1208)
6. 宣政院
【答案】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至顺二年(1331)又在全国各地置广教总管所十六所,元统二年又废止。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往当地处理,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延祐五年,又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总江浙僧政。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僧俗并用,军民兼管,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
7. 保甲法
,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答案】保甲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熙宁三年(1070年)
,主要内容有: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姒做颁行》
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 旃安。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哲宗元祐占年间被废除。
8. 庆历新政
【答案】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知谏院,富弼、韩琦相继进,范仲淹在宰相杜衍的支持下,推行年)
新政,变法主张就是“陈十事”书:①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除一项外,其余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说明北宋统治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
9.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己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
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10.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二、简答题
11.简述改土归流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改土归流的含义
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并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可以世袭,土司之间或有争斗,常为患边境,使中央政令难以贯彻实施,形成政府离心势力。
鉴于土司制度的弊病,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雍正命其在云南、贵州、雍正四年(1726年)
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设营汛部伍的抽调使当地力量空虚,部分清军抢掠财产,一些流官贪赃枉法,肆意增加赋税徭役,给原土司叛乱提供和可乘之机。
,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挑拨百姓叛乱,在丹江、黄平、凯里雍正十三年(1735年)
等厅州县为患,雍正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平定叛乱,后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
(2)改土归流的意义
据《清史稿》第十三卷,志九十五,载:食货一之户口田制,三四八二页有,乾隆二十二年“甘肃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只局限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