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81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总督

【答案】总督是指清朝地方军政大员。一般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由总督兼理。总督官从正二品。乾隆时全国共设有八个,即①直隶总督,管辖今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驻保定;②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宁;三闽浙总督,管辖福建、浙江二省,驻福州;④两湖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二省,驻武昌;⑤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二省,驻兰州;⑥四川总督,驻重庆,又驻成都;⑦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二省及南海诸岛,驻广州;⑧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二省,驻贵阳,又驻云南。八大总督中,

直隶、四川总督各兼其省之巡抚事,陕甘总督亦兼甘肃巡抚。至光绪末年,又増设东三省总督,合为九督。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2. 《齐民要术》

【答案】《齐民要术》是北魏末年贾思瓣所著的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

3. 郡县制

【答案】郡县制是指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 郡尉辅佐郡守; 监御史掌监察工作。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 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皿,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为县令和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秦朝建立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多个。

4. 商鞅变法

【答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分两次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各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5. 清谈

【答案】清谈是魏晋名士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

,谈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

,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论的术语称为“谈端”。在清谈的过程中,

,推翻对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题”

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

,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三番”

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6.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指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过着原始的群落生活,主要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为生。他们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在距今70~20万年之间。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研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突出显示了其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

7. 三独坐

【答案】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 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8.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

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9. 十三行

【答案】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10.保甲法

,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答案】保甲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熙宁三年(1070年)

,主要内容有: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姒做颁行》

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 旃安。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哲宗元祐占年间被废除。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4)隋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