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答案】无论是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还是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主要可分为两类: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内容因货币的不同特性而有所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有关币材和发行方面,但从总体上看,两类货币制度的内容与构成大同小异,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1)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
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果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白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是一国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究竟选择哪一种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实,但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己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国家不能随心所欲指定某种物品作为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日元、英镑等; 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尚未完全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时,确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当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等。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其面值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几种,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在国家干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付偿还能力作出规定,即规定货币是无限清偿还是有限清偿。无限清偿是指不论支付
,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有限清偿数额多大,小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帐、缴税等)
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有限清偿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5)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对本位币则需要明确规定是自由铸造还是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出现以后,最初是分散发行的,例如银行券在早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但后来为了解决银行券分散发行带来的混乱问题,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
(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
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具体内容,一般均在本国有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不同的。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已经与贵金属脱钩,多数国家都采用以资产主要是外汇资产作准备,也有的国家以物资作准备,还有些国家的货币发行采取与某个国家的货币直接挂钩的方式,例如盯住美元、法郎或英镑等。各国在准备比例和准备资产上也有差别,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现金准备,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二是证券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必须是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
2. 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案】商业银行派生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商业银行把社会上一切可动员的闲散资金都吸收近来,并按照派生原理到了最大限度的派生能力,如果仍然不能满足客观货币需要,就需要求助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这相当于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可以扩大其派生能力;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调低存款准备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可用的存款额,增加其派生能力; 第三,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企业单位和居民则会把现金存入银行,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由于中央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有可能适应经济需要不断扩大派生能力,派生出更多的存款。可见,中央银行实际上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派
,商业银行则通过贷款等资金运用派生出存款,增加货币供应。在货币供应中,中生的“原动力”
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联系、共同操作,以调节货币供应量。
3.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和国际社会针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
【答案】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应对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方面的缺陷,许多金融交易的信息披露小充分,针对交易对手方之间敞口的风险抵押严重小足。根据二十国集团(G20)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于2010年4月开始着手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革。迄今为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建立场外衍生品交易信息库
场外衍生品交易信息库是一个保存场外衍生品交易在其存续期间所有相关细节的电子登记库。该项改革要求所有的场外衍生品合同均须向交易信息库报告,交易信息库则为监管者、市场参与者和公众提供信息,据此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如果所有的金融交易均向交易信息库报告了交易信息,则相关监管机构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总体情况。假如在金融危机前交易信息库已经存在,则像美国国际集团(AIG )那样巨大的衍生品头寸就有可能被及早发现。除此之外,交易信息库须协助监管机构评估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性、监督市场参与者以及开展机构处置活动等。
②建立中央交易对手
中央交易对手相当于为场外金融衍生品建立一个集中清算机制。目前,衍生品的清算和结算存在两套平行体系,即双边清算体系和中央交易对手体系。通常而言,大部分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采用双边清算体系,而大部分在交易所买卖的衍生品和部分场外衍生品的清算则通过中央交易对手体系。中央交易对手是介于买卖双力一中间的独立法律主体,一旦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交易信息将由中央交易对手登记注册,买卖双方的原始合约将由交易方与中央交易对手分别签订的两份新合约替代。
相较于双边清算,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具有明显的好处。中央交易对手介入两个原始交易对手之间,使原始交易对手相互隔离,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防止金融违约,从而促进金融稳定。当然,集中清算也会将金融风险集中于中央交易对手,因此,中央交易对手自身的稳健性至关重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是否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采用该清算机制的成员所投入的资本量; 二是与未偿付的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原始抵押值。针对此,中央交易对手会要求其成员至少每天根据头寸价格变动情况对抵押品进行调整。
4. 简述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i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在货币经济中,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进行的估计。理论上看,预期形成主要由两种假设:①适应性预期假设。根据前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及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差值做出,所运用信息均为以前各期的信息。②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主体利用但前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通货膨胀预期。
(a )通货膨胀预期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力一面:
第一,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被预期到的程度越大,通货膨胀对预期经济变量的作用就越小,即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因素,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
②通货膨胀预期构成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差异,实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名义利率则是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因而通货膨胀预期将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以及资本积累,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变量均衡的一个决定因素。
第二,通货膨胀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的削弱。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强了对未来经济变动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持续存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口益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并支配和调整着其自身的其他经济行为。最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途径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尽可能跟上价格上涨的速度,所谓的“货币工资指数化”是其最规范、最典型的表现。
就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助于资金(资本)积累而言,如果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工资率上升的时滞过程很短,并且特别是当货币工资一旦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价格上涨率之和时,那么,通货膨胀就难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②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发生临时性的过度购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