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成人教育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格

【答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如诚实、坚贞、奸诈、乖庆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2.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4. 比率智商

【答案】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式中IQ 表示比率智商,MA 表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 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为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

二、简答题

5.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

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6.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 (2)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了(4)实验的结论足什么?

【答案】(1)艾宾浩斯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无意义音节是即若干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通常由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如ZEH , GUB 等。

(2)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通过记下初学记忆材料所用时间和变数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遍数,通过比较。因此,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节省率,即重

新学习时比新学习时节省的时间百分数。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一重学所用时间)/初学所用时间×100%。

(4)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7. 什么是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它们各自的基本发展轨迹是什么?

【答案】(1)卡特尔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享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在信总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言语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各自的发展趋势。流体智力在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8. 简要说明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案】个体差异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在发展水平上存在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智力超常和落后的人占全人口的极少数,而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占全人口的大多数。

(2)能力发展的结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些人记忆力好,有些想象力丰富,有些人思维敏捷。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间不同。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是“人才早熟”,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挥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能力在性别上也表现出差异,不过这种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的因素中,比如在数学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空间能力上就表现出男女差异。

9. 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司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