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 . 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 .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 .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 .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是() A.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