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3汉语言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现代汉语通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母

【答案】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gudng" (光)中的ngo 车甫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2. 兼类词

【答案】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 和B 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兼类词。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经历”; 一种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错误”; 还有一种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讨厌”。词语的兼类是一种词语活用现象,兼类只是就词的静态形式而言,一旦词汇进入具体的语境,它的词类也就确定了下来。

3. 会意字

【答案】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称为会意。用会意字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两类。比如说“武”,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不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不武力的意思。

4. 双宾语

【答案】双宾语是指一个动词后面连带的两个宾语的句式。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指人宾语,或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指物宾语或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大都是表示“给予”或“收取”意义的动词,如送、给等。例如,“伯父昨天给了我两本书”、“大家叫她祥林嫂”。同时,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双宾句同义句,多数是将指物宾语提前。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基本词汇?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它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却很重要,它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

所共同理解。

(2)基本词汇有三个特点

①稳固性

基本词汇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极为稳定的。

②能产性

用基本词作为语素创造出来的新词,最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最便于流传,所以,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基本词,便成了构成新词的基础。它们一般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③全民常用性

基本词汇的上述两个特点是以全民常用性为前提的。全民常用性是说它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它的使用,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6. 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②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

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答案】第①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②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7. 什么是修辞现象的词汇化现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1)修辞现象词汇化的内涵

修辞现象词汇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临时修辞现象,它是由偶用的修辞现象经过常用一固化一词汇化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转化而来。修辞现象词汇化的产物是具有特定语言效果的新词新义。

(2)举例分析修辞现象词汇化

有些词语是通过修辞现象词汇化固定下来的,随着被广泛使用及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最后该修辞现象转化为词汇现象。例如:

①刮风(比喻做事只是一阵子热闹,既不深入也不持久):要搞“厕所革命”,但不要刮风。 ②台阶(借指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大家的努力,销售部的业绩又上了一个台阶。

③天价(夸张为难以想象的高价格):两亿天价卖出婚礼播映权。

总体而言,由辞格词汇化固定下来的词语一般能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但已经不是一般修辞格的运用,因为其使用的是该词经社会成员约定俗称的固定义项。

8. 什么是语音? 它同自然界其他声音有何异同?

【答案】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1)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

(2)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3)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这也是语音同其他声音的根本区别。

9. 试说明现代汉语颜色义场的层次性。

【答案】颜色可以作为上位词,它的下位词可以是红黄蓝白黑; 而红黄蓝可以成为一组,并有自己的衍生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白黑可以自成一组,也有自己的衍生色,黑—灰—白; 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下位词,例如,红的下位词有粉红、玫红、紫红等。

10.使用成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实际意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

(2)必须正确地理解成语结构的凝固性,要沿用成语结构的原型,不能随意变换或更改它的构成成分;

(3)必须读准成语的字音和写对字形,读错字音或写错字形,都会使成语改变意义或成为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11.举例说明什么是语境。

【答案】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称为社会现实语境)。

(1)上下文语境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但是最切近最重要的上下文却是跟该词处于同一个句子的其他的词或短语。例如“宏伟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宏伟”之后的“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都是“宏伟”的下文语境,“耸立”之前从“宏伟”到“高高”都是“耸立”的上文语境。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对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例如“这小伙子不错”,如果说这话的人年龄不大,便不会用“小伙子”这样的词语称呼年轻人,选用这样的词语还带有喜爱的色彩。而且,也只有依靠当时的情景语境才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个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