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体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角色

【答案】传播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 同时还对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其潜在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作为表述、传播知识和思想感情等精神内容的传播者,其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两类。

2. 媒介责任理论

【答案】媒介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3. 凝视(gaze )

【答案】“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现在它己为很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显然不存在,这就赋子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电视文本或者人物画中,有如下主要的凝视形式:①观众的凝视,即观看者对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凝视。②叙境内部的凝视,即在文本世界内部,一个被描述的人物对于另一个人物的凝视。③对观看者的直接陈述,即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的目光朝向画框之外,似乎是在看着观众,而且带有相应的手势和体态语。④摄影机的观看,即摄影机本身似乎也在看着被描述的人。

4. 语境

【答案】语境在传播学中称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

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要提倡易读性? 易读的标准有哪些?

【答案】(1)提倡易读性的原因

①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地译码。

②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

③易读性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最终使传播者达到目的。

(2)易读的标准

①字词的形式。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

②句子的形式。宜用短句,尽量少用长句; 宜用简单句,尽量少用复合句; 要多用主动语态,尽量少用被动语态、介词短语。

③行段的形式。文章多分行、常抬头,留下空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让眼睛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提高阅读效果。

④迷雾指数。迷雾指数是指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迷雾指标越高,阅读、理解的难度越大。⑤人情味成分。在一篇文章中,具有叙述人物的词汇以及表达人情味的词语越多,越具有易读性; 具有对读者发出疑问、请求的句子越多,越具有易读性。总之,凡是接近受众生活的、能够深切打动受众心灵的内容,越多越好。

6.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案】传播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科学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科学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

传播学若没有自己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并从它的貌似紊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现象中探寻研究出井然有序的必然规律,那么它是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所以,积极探索传播规律应是传播学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②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

科学是有系统的能够表征的知识本体,亦即是体系化了的知识。同样,传播学也不是零星、杂乱知识的拼凑和剪贴,而是由一系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原理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③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大学的传播学专业正成为热门专业,其中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新闻传播最受欢迎。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2)融合化趋势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于1982年在北京讲学期间就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都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科学,而其中传播学的研究会被格外重视,会一跃成为所有这些科学里面的基础。

传播学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不断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长处和优点各门学科的相关成果,以不断开拓、创造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融合化趋势既反映了传播学者要对传播学研究中已有的知识和成果予以进一步系统地科学地融化、整合的态势,又表明了传播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强烈渗透和合理移植所采取的一种宽容、开放的姿态。

(3)鲜活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了解最新传播动态,接受最新讯息资料,而后以独特的分析方式从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因此,鲜活化的研究态势,符合传播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

(4)操作化趋势

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将从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传播建议或观点:①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 ②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传播问题层出不穷,这既表明传播学研究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反映了传播学具有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和本领。(5)分支化趋势

综观各国传播学研究的态势,其分支化的走向主要表现在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六个方面。

(6)本土化趋势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三、论述题

7. 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涵义,并谈谈你对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适用性的认识。

【答案】(1)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涵义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