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土地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制度

【答案】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 直线衰减公式

【答案】直线衰减公式是指:因素对某地快单元的影响分=该因素(中心)的功能分(1一单元距离中心的实际距离/中心影响的最大距离)

3. 土地租赁权

【答案】土地租赁权是指承租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4. 经济地租

【答案】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二、简答题

5. 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答案】影响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

(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

(2)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

(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

(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6. 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改良一一不是自然增值;

(2)外部经济一一道路、公园、广场一一真正的自然增殖;

(3)需求增加一一真正的自然增殖;

(4)通货膨胀一一不是增值而是保值:

(5)房地产使用管制改变(用途、容积率)一一真正的自然增殖。

7. 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是国家主权的物质实体,绝对要求由国家统一管理;

(2)土地永恒存在及可永恒利用,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一般不存在丢失与注销的问题;

(3)土地资源管理,既是宏观管理,同时又是微观管理。

三、论述题

8. 论述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

【答案】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在农村,不是按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来安排生产,而是搞“小而全”,或只顾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使用; 在城市,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因而土地使用上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的现象相当严重。在位置极佳的市中心地带,用地单位很多不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商业企业,而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城市规划难以实现: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事业办公区等零碎散乱,极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重工业生产基地不是安排在原料产地,而是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内; 土地资源利用状沉如此,其利益也就很难归位。在1988年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没有向土地使用单位收取地租,因土地位置优越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完全由企业(使用者)得到,利益主体严重错位。这种弊端只有通过建立土地市场来解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地租能真正地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投资土地的利益又能为使用者所得。这样,不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且能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宏观调控

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市场的建立,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国家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提高或降低某类用地的价格或租金,就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土地保障。比如,国家为了促进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可降低其用地价格,以此提高其生产利润,促进其扩大再生产; 倘若要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就可提高其用地价格,以减少其生产经营利润,抑制其发展。

(3)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土地市场的发展,必定加速房产市场的形成。没有土地市场,而只对住宅实行商品化经营,是不可能使房产市场正常运转的。建国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实行土地无偿使用方式,不但巨额投资收不回来,而且每年还得支付大笔维修费,使得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十分医乏。同时,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长,住房困难户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日趋紧张,使房地产业处于恶性循环中。而土地市场的开辟,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就可使国家收回投资,并提供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为此,就得建立各种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土地作为

生产要素的一种,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土地的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不但不能使生产资料(土地、资金、设备)与劳动形成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而且会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条件不平等。这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因此,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土地市场的建立,无疑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