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研究,对策

  摘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智慧之源,而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因忙于应试而出台的由形式到内容的逆操作写作训练模式,却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写作的真诚和激情,使作文成为学生最感头痛的一门课。学生是作文的主体,其作文成绩的高低是由他个人素质决定的,而影响学生的诸多能力素质中,心理能力又是最根本的因素。 对一篇文章的优劣评价,往往是从内容观点、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去衡量,而这些外部语言序列的产生,首先是学生经过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后表达出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显露于文字层面的种种弊端每每是因为学生写作心理偏离常态陷入一些认知、情感误区所导致,作文教学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文心理,彻底根治“应试作文”训练模式留下的种种痼疾。本论文拟从六个方面分析、探讨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并研究其相应的对策。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调研材料揭示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的一般表现,并引述美国因“弃笔风”影响而出台的“限制作文法”造成全民语文素质大面积滑坡的教训来说明违背作文教学规律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藉此阐释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从思维(智力)、情感、个性意识倾向(理想、动机、兴趣)、人格等方面探讨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的类型和思维定势,学生主体人格的缺失,作文精神家园的迷惘及人格分裂五种类型。 第三部分: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与成人写作心理的差异,教师的引导欠妥及自身素质不高,家庭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学生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 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借鉴美、日、前苏联三国成功的作文教改经验对我国走出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的有益启示,以此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力求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观点包括:其一教师必须勇于摒弃传统文化中陈腐、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构建开放、发散、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思维型态,植入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树立“大作文”的教学思想,关注写作的社会环境,打破静态。封闭的作文教学格局;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富有活力的写作思维场;张扬学生个性,注重作文的人文精神教育;重视文学教育的巨大功用并将 之引入作文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重建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其二要形成自己独特而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由知识——训练——技能的工具型写作模式向积累——感悟——创造的人文型作文训练模式转化。 第五部分:从实践的可操作性环节入手,提出一些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写作误区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命题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以扫除学生的构思障碍和克服写作心理的负情效应;命题应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初一至初二上学期(大致13、14岁)的“少年开放期”,初三至高一(大致15、16岁)的“少年闭锁期”,高二至高三(大致17、18、岁)的“二次模仿期”,来构建科学的命题系统;引入文学体裁的作文写作,尤其是诗歌和科幻作文,清除学生想象力障碍,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品位;巧妙裁减、组合写作素材,包括空白式(未写点)材料,辐射想象型材料,隐喻型材料等,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克服学生创造力障碍;发挥多媒体课堂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非文字型材料,音乐、舞蹈、绘画、MTV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