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小学至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语文,衔接,学法指导

  摘要

初一年级是中学起始年级,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问题。这个衔接点应落实到学法指导上。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开展衔接性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及其主要实施过程。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学法指导的理论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指出,教学不是把前人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尽可能使学生参加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正符合现代社会对自我完善人才的需要。 论文的第二部分建立在学情调查之上,分析了初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小学毕业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诸多薄弱点,语文基础能力不强。多数学生对工具书的作用认识不清,没有将工具书的使用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较小,缺乏阅读计划,这是制约中小学语文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学生写作还未形成习惯,文字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观察感悟生活。如果这些问题在初一起始阶段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陷于被动停滞状态。从学习方法来看,小学教师强调开发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对学生要求细致入微,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初中阶段,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个衔接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地展开,学法指导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 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小学到初中教学要求的变化和学生生理、心理水平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基本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初中阶段对这些能力和知识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初中学生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这个发展有赖于学生生、心理的发育成熟。初一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为其辨证思维的发展大好物质基础。教师还要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的第四部分集中阐述了如何开展衔接性学法指导的内容。学法指导可分为工具指导、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1. 工具指导,就是要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的辅助工具自己解决学习问题。初一学生入手必备的工具书应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并始终坚持,让学生养成自查字典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指导初一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也应包括在语文工具指导的范围之内。2.阅读指导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渠道。课内阅读指导以教材为本,讲究精读、精讲、精练。课外阅读指导则力求博采众长培养良好的阅读品位。教师可以规定出较宽泛的阅读书目,可不定期的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营造一种人人读书的氛围。鉴于初一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可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有所控制,从量的积累求得质的飞跃。3. 写作指导。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指导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两部分,课内写作要求训练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重在激发灵感,及时反馈。课外写作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练笔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将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定位在学法指导的内容上,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衔接性学法指导的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方法易于实际操作。全文立足于中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关系,突出体现了衔接性学法指导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