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刘恒小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模式;叙事时间;叙事声音;叙事聚焦

  摘要


在当代文坛,刘恒算不上是一位高产的作家。然而,他对中国人生存境遇的勾勒描画,对灵魂的冷酷审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相较于同时代作家更为粗犷深刻。这种粗犷深刻不仅缘于其思想的深邃,更得益于他精湛的叙事技巧。综观评论界对刘恒小说的探讨,多集中于人道主义、生存境遇、人性和欲望等主题层面的分析,缺乏从叙事层面的解读。显然,对于这样一位厚重的作家而言,目前一度严重倾向于内容层面而荒废于形式研究的现状,无疑是一种缺憾。

本文以叙事模式为切入点,从叙事时间、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层面,分析刘恒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正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分析刘恒小说的两种叙事模式。具体围绕其叙事模式的成因、表现及美学追求展开。笔者认为刘恒小说创作存在两种叙事模式:初创期的“信念缺失——寻回”模式;成熟期的“理想追寻——破灭”模式。这两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与作家独特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成熟期叙事模式明显不同于初创期,除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对尼采、叔本华哲学的借鉴。两种叙事模式又存在着共同的悲剧意识的美学追求,并且这种悲剧意识伴随着刘恒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隐到显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重在对刘恒小说叙事时间的探讨。以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关于叙事时间的理论为依托,从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角度把握刘恒小说中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刘恒在顺序之外,对追述的灵活运用使叙事产生更为客观的叙事效果。在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非等时关系的建构中,刘恒偏爱于场景和停顿。刘恒小说中对叙事与故事间频率关系的苦心经营是独到的,他善用单一叙事的特殊表现形式营造叙事的回环。

第三章借鉴苏珊·S·兰瑟的叙事声音理论,探讨刘恒小说创作对不同叙事声音的关注。对个人型叙事声音、作家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的区分并没有任何高下之别。与个人型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相比,作者型叙述声音的叙述者具有更大的权威,易于形成作者、读者、叙述者与故事人物的多重对话关系。刘恒对作家型叙事声音的运用最为广泛,他成熟期以后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

第四章对叙事聚焦的分析,客观上与第三章关于叙事声音的分析形成照应。叙事声音与叙事聚焦是“说”与“看”的关系,前者研究叙述者声音的发出,后者则为对该声音的接收视角问题。本章结合热奈特和托多罗夫对聚焦的分类,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方面,探究刘恒小说中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以内聚焦为主体的多种聚焦的混合存在于刘恒的大多数小说中,获得了在具体叙事情境中对叙述者和人物的多方观照。

刘恒对思想表达方式的热忱,对故事多样化讲述的迷恋,都体现在其丰富的叙事技巧中。本文突破以往对刘恒小说重内容轻形式的解读,结合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关理论对刘恒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全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