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2. 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3. 外交政策
【答案】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4. 国际恐怖主义
【答案】国际恐怖主义是指在国际范围内采用战争以外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投毒、绑架人质、劫机和爆炸等,达到特定政治经济目的的活动和行为。策划和实施跨国恐怖主义行为的组织机构就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它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国际组织。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性质不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是国际政治的“毒瘤”,在国际政治中充当反面的和消极的角色,起着破坏性的作用。
5. 缔造和平
【答案】缔造和平是联合国的强制性行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运用强制性措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惩罚侵咯者,解决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的内战问题,藉此促进全球秩序的建立。
6. 国家安全
【答案】国家安全是指属于国家的基本利益的范畴,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7.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
【答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也被称作“经济北约”。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借助TPP 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 淡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到2010年,TPP 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1年11月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檀香山峰会完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纲要。峰会上,日本、韩国宣布加入TPP 谈判。协议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8. 返回的难民
【答案】返回的难民是指在原籍国之外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在返回原籍国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两年)仍然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得到再安置并享有应得的权利的难民。就这种情况而言,联合国难民署的代理机构在其原籍国的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他们的返回成为可持续的。
9. 第三方介入
【答案】第三方介入这种模式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按照这种模式的假定,由于国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傲慢、自大、不理性、不信任和不沟通,因此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冲突方之间的调节者或第三方,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作为冲突的一个非参与者,国际组织可以澄清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放方法,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双方的理性对话与沟通,甚至可以解诀争端。然而,由于很多国家不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10.集体安全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二、简答题
11.评价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
【答案】客观地说,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在这个体制之下,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压力,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原料的扩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
(1)在美苏之间(后来是在美俄之间),通过谈判所达成的限制和裁减战略武器的协定,使得两个超级核武库的规模大幅度减小。
(2)一些有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即所谓的“核门槛国家”,诸如南非、阿根廷、巴西等,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实际拥有过核武器的乌克兰、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最终放弃了核武器选择。
(3)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的有关建立无核区的协定,无疑也是这个体制的重大成就。尽管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以核试验对这个体制提出公然的挑战,但总的来看,发展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人们最初的预想要少得多。1970年,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之际,一些观察家曾预言,将来会有20-30个国家宣布拥有核武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事实表明,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国家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在这样一种国际制度的压力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反其道而行之,都不得不慎重估量它可能得到的好处与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距离国际社会的理想目标还十分遥远,还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其内部还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症结。
12.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答案】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民族主义是具有排他性的,还会加深次民族主义和主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主义可以建立国家,亦可以肢解国家。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因此它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而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小顾。
(1)民族自决的困惑
民族主义所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应不应该自决,如果可以自决应怎样自决,这些问题从实际操作来讲是很难作简单回答的。在多民族的范围内实行民主式的表决,就使少数民族处在一种绝对的少数地位。民族自决只能是大民族的自决。少数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多数,永远无法自决,除非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诉诸武力。一个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民族自决可能使其陷入困境。
(2)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
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办法是,组成现存国家的群体都尽量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对构成民族的任何群体来说,回顾只能适可而止。美国的民族模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选择,即以政治统一为基础实现民族融合。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以民族主义为原则解决民族问题,很可能会使问题长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