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地缘政治学

【答案】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指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律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2. 格劳秀斯主义

【答案】格劳秀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规则与制度的限制。在格劳秀斯主义看来,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

3. 国际政治运动

【答案】国际政治运动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带有民族主义内涵的政治斗争常常会形成的运动。这类运动所涉及的群体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么谋求民族分离,建立新的国家,要么谋求激进的政府变革。

4.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5. 经济制裁

【答案】经济制裁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常常被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作为打击、削弱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手段。经济制栽最初是战争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削弱敌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敌国的作战能力。

6. 缔造和平

【答案】缔造和平是联合国的强制性行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运用强制性措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惩罚侵咯者,解决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的内战问题,藉此促进全球秩序的建立。

7.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8.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9. 大棒与胡萝卜

【答案】在谈判的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一方为了实现自己尽可能高的要求,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威胁、惩罚、许诺和奖赏。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大棒”,后两者则被称为“胡萝卜”。属于“大棒”的两种策略中,威胁是一种假定的行为,惩罚才是真实的行为; 属于“胡萝卜”的两种策略亦然,许诺是一种假定的行为,奖赏才是真实的行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哪一种策略更好,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有些人可能史多地使用“大棒”,也有些人可能更多地运用“胡萝卜”。一般来说,使用何种手段,需根据现实情况来定,它取决于行为者的目标选择、利益考虑和自身的实力。

10.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

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二、简答题

11.怎样看待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在冷战时期,人们最担心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打一场核大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没有发生。冷战结束以后,人们认为在5个核大国之间不存在爆发核战争的可能,即在它们之间不存在实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一直坚持小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是决不会先发制人地打核战争的,而不排除“首先使用”的国家也不可能打这样的战争。在这里有两个根本性原因。

从主观上讲,大国之间不存在这样做的动机,因为和平与合作更符合它们的利益。从客观上讲,无论哪个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都会使自己遭到无法承受的报复。即使是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无法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性升级,因为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一旦核战争爆发,为阻止对方更大规模的报复,决不会像下棋一样亦步亦趋,而很可能倾其全力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

(2)核武器的惟一用途就是进行威慑。“威慑”是指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然而,这种核威慑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的。对于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1990年发生的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事件应该是很大的威胁,但在那场战争中,核威慑并没有起任何作用。如果再往前追溯,核威慑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也没有起作用。即使是对于古巴,它也没有作用。

(3)对于核大国来说,保存核武器也许还有军事考虑之外的理由,例如作为大国地位的标志。就英国而言,它发展核武器就没有明显的军事理由。用哈罗德债克米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欲望,是为了继续“在主桌吃饭”,保持与美国在军事问题上的平等决策地位。

(4)近年来,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己指出,核武器对他们的安全来说,更多的不是保证而是威胁。确实,拥有核武器就会构成对他国的核威胁。即使从来不打算使用,它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威胁从来都是相互的。一方威胁另一方,反过来自己也会受到另一方的威胁,尽管威胁的手段可能不同。核大国如果以核武器对他国进行威胁,那么受威胁的国家别无选择,只好要么迅速地用核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要么利用其他更容易得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报复。化学武器也许就是一种选择。受到反威胁的核大国,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只好采取升级行动,要么使自己的核武器更加完善,要么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对于核大国来说,这无疑是困难的选择。

12.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答案】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民族主义是具有排他性的,还会加深次民族主义和主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主义可以建立国家,亦可以肢解国家。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因此它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