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河南书院地理初探

关键词:河南,书院,分布,发展,集中

  摘要

  书院是中国近代社会以前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颇有特色。它从产生到消亡,先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书院的研究和认识,实际上从产生之日就相伴而生。但真正的科学的研究则始自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十年来,这方面的文献以颇为浩繁,但多数集中于教育、历史、学术、文化等角度。本文则拟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河南地区为特定研究区域,将书院作为一个存在于一定历史时空中的立体的教育系统,对其分布和变迁作一初步研究,以求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书院这种历史现象。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对河南地区历代书院的数量、名称和始建年代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方志、通志、总志、刻碑、笔记等文献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精心核证,去伪存真,将河南地区自宋代以来先后存在的众多书院一一勾出,不但为下一步的分析探讨奠定了一个更为精确全面的数量统计基础,而且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讹误,以使读者对河南书院发展的概况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初步印象。 经过整理,今河南地区宋代有书院11所,元代18所,明代126所,清代292所。 第二章是对这些书院地域分布特征的描述。宋代书院极少,嵩阳书院核应天书院遥相呼应,伊皋书院随伊洛之学声名鹊起,这三所书院构成宋代河南书院发展的几个中心,并且形成河南府--应天府的东西向的发达格局。因应天书院辉煌短暂,当时全省书院发展的中心实际上在河南府。元代书院有所增加,分布县域也有所扩大,但河南书院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却大为下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明末,至清初稍为改观,但始终未能恢复宋代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像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在全国声望隆贵的书院,元代书院的分布格局比宋代有所变化,应天府失去其中心地位,南阳府取而代之,形成河南府--南阳府的南北向的分布格局。但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书院分布依然是点状的,其影响有限,尚不能连成一片。 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处于点状到片状的过渡时期,先后存在的126所书院分布于省内的大部分地区,但依然有47个县(州)一片空白。开封府成为新的书院分布集中区,其规模和发展程度已跃出河南府之上。全省书院形成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名府--开封府--汝州--南阳府一线及西北--东南走向的河南府--汝宁府构成。运用数项指标的参数值积法,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明代河南书院的发达区为大名府、开封府、汝州及南阳府。清代河南书院的分布成片状,292所书院已涵盖除南召县之外区。在发展水平上,黄河两岸各府河南、怀庆、卫辉、开封也是较为发达的地区。 第三章对各个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几个重要的书院分布区的形成和演变做了详尽的叙述。虽然本部分内容琐碎,但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同为集中区,在同一时期内形成的步伐却不尽一致。宋元时期,书院较少,严格来说,尚不能称其为区,但为了全面起见,将其一并列入。 第四章分析了影响书院分布的因素。对此问题。本章主要谈四个方面:自然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自然条件是书院分布的前提,但它对书院的分布不起决定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对于经济条件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其经济来源入手,至于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前人多有论述,本文便不再赘述。对于文化条件,本文则主要从学术派别、学术人物对书院建设的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述,各地民俗、科考成就等不再涉及。 总之,书院是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本文只是对于河南书院地域分布及其变迁做了初步探讨,至于全国书院的地域分布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