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微透析采样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透析,化学发光,荧光,生化物质

  摘要

微透析是一种在不破坏(或破坏很少)生物体内环境的前提下,对生物体细胞间的内源性(如神经递质)或外源性(如药物)物质进行连续取样和分析的新技术。80年代中期兴起,90年代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神经化学,药物学,生物行为科学,在体分析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生物医学界和分析化学界的关注。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其构思源于1961年Ganddum 发明的推拉式灌流取样技术。这种技术首次报道后得到许多改进,曾广泛应用于脑中许多部位神经递质的检测,但这种开口式设计存在固有的缺陷。灌流液与细胞外液直接接触,以引起组织感染且回收率低;另外,出的样品中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分析前须预处理。1982年Ungerstedt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微透析技术。经过微透析取出的样品无需预处理可直接进行监测分析。同时由于灌流液仅限于透析管内流动,与细胞外液没有直接接触,减少了对火日组织的损害程度。灵活型微透析探针的出现大大拓宽了微透析取样的应用范围,现在微透析取样技术已应用于动物的许多部位取样,如肝脏、心脏、肺、肌肉、皮下组织、关节、肿瘤和血液等。本研究工作,应用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进了微透析装置,使取样量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使微透析取样分析(取样量小)对检测手段的要求步子苛刻,并把微透析和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发光分析法连用,分析了抗生素类药物四环素,测定了兔子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水平及微量元素铜的代谢情况。各项工作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这部分我们考察了抗生素类药物四环素在兔子体内的代谢情况。基于四环素-巴比妥-氯化钙体系的荧光性质,通过微透析或提连续取样,经流动注射分析,荧光光度检测了四环素的代谢状况,绘制出浓度-时间曲线,由实验知药代出峰时间 Tmax=2h . 该法克服了常轨取样分析的缺陷,且无匀浆过程,实时、在线、近真实地反映了体内不同时刻药物的含量水平。 第二部分:或体委透析化学发光测定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的研究工作中,应用为透析活体取样,经葡萄糖氧化酶柱,1luminol-K3Fe(CN) 6-H2O2化学发光体西检测游离葡萄糖,并对微透析取样的可靠性用零通量法加以矫正。葡萄糖在2~14mm范围内与化学发光成线性响应。对5mm的葡萄糖标准作7次平行测定,RSD=8.7% 。采样泵速和灌流液泵速均为0.01ml/min。第一次实现了葡萄糖的活体、在线定量分析。 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发现茚三酮和过氧化氢反应会产生微弱荧光,而Cu2+能大大增敏其强度。基于此现象我们建立了测定铜离子的催化荧光新方法。分别考察了酸介质,H2O2及茚三酮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再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铜的线性范围为4*10-11~1*10-6g/ml ,检出限7.4*10-12 g/ml对6.0* 10-10 g/ml标准液进行7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9% 。 第四部分:微透析采样技术用于微量元素代谢的研究。经微透析后学养中的游离铜离子用茚三酮-H2O2-Cu2+反应体系予以检测。通过对兔子体内铜离子5小时的考察,绘制了代谢曲线。该研究可以对评价食物中添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微透析采样技术把灌流取样技术与透析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分析化学上又一个新技术的开始。不仅发展了活体分析领域而且将促进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既复杂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连续活体取样,多部分多组分取样,窃取出样品不含大分子杂质,可直接进入分析检测系统。它与传统的生物取样有着截然不同的构思,已越来越引起各学科的主意,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