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博弈理论

【答案】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小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执行博弈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博弈理论使人们对于政府运作的认知逐渐扬弃了传统静态的层级节制观点,并进而转变为以动态的府际关系为核心。政治学的博弈理论认为,在冲突与竞争中,甸一个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3.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4.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5.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6. 政策议程

【答案】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 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 ④持续议程。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二、简答题

7. 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1)概念

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事件未来各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是随机的,决策者可以根据相似事件的历史统计资料或实验测试等估计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并依据概率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决策。

(2)风险型决策通常具备五个条件

①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

②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

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

④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

⑤在多种自然状态下究竟出现何种状态无法肯定,但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却可预先估计出来。

(3)风险型决策基本上有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期望值法。把每个可行方案的期望值求出来,依据决策目标要求,选取最大期望收益值的决策方案或者最小期望损失值的决策方案。

②最大可能法。由于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值是不同的,决策者选取概率值最大自然状态,然后选取在这种状态下收益值最大的可行方案。

③等概率法。用概率均等标准处理决策问题。

8. 公共政策分析对建构模型有哪些主要要求?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对构建模型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逻辑推理上模型与事实相符

在处理多数政策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模型本身在逻辑推理上是否正确,而且要注意分析模型中各参量是否与事实相符。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如果基本假定及其相关资料与事实不符,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身再正确也无实际意义。比如,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经常建立若干不同的政策模型来协助决策。如果建立模型的资料是人为编造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领域中的实际,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客观物体的量的规定性,决定了需要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正因为任何客体都有量的规定性,因此,在解决不同问题时,其作用常常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运用数学方法难于成功; 有的是因适合研究这种现象的数学理论,还不成熟或尚未产生。

②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只有在与具体现象有关理论的统一中才有意义。在运用数学时,既应区分科学知识的数学形式和其现实内容,又要使人们从数学符号和公式的合理解释中,获得对理解现实有价值的东西。

③数学模型中所提供的各种变量值,是通过在现实的测量中得到的。测量结果主要来自有明显价值倾向的人,这种主体自身的参与往往会改变社会关系的自然状态。比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会依据调查者的诱导而给出不同的信息,造成测量的不确定性。

④数学模型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其预测问题的准确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政策方案实施结果的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大量的实践证明,准确地预测某项政策的实际结果几乎做不到。这正是那些怀疑运用模型预测社会发展的人所提出的有力证据。

⑤数学模型所提供的结果,既要受实践检验,又要指导实践。在社会系统中,被实践检验的现象是不可逆的。由于不少参量的变化发展,在小能对原有背景下的结论作出严格判断时,由实践检验相关理论所产生的误差会较高,但这并不是说不可检验,而是说给检验带来了复杂性。

⑥社会的每个成员,无论是政策主体还是政策客体,都按照特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去看待社会上的人和事。不带价值判断而保持客观地观察问题是困难的。在构建模型时,这种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构建模型的质量。西方部分学者提出的“价值中立”的研究,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

9. 系统分析包含哪些最基本要求?

【答案】充分认识系统的特征,或许是坚持系统方法用于政策分析所遵循的相应原则的基础。国内不少学者把这些内容进一步概括,特别强调了系统方法应当符合三项基本要求: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依据整体性要求,首先要把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那些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之中,各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的总和并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