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观点的自由市场
【答案】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它是从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发展而来的。这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即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因此应该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认为,报刊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2.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3.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其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_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4.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
【答案】社会雷达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5. 阿多诺(T.W.Adorno )
【答案】阿多诺(T.W.Adorno )是德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阿多诺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后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起流亡美国。1941-1948年,阿多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社会分化研究规划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49年,他以社会学教授身份返回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从1958年起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其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 与M. 霍克海默合著)、((权威主义人格》(1950). 《否定的辩证法》(1988). 《美学理论》(1970)等。
6. 信息环境
【答案】(1)信息环境的含义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 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2)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二、简答题
7.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
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社会制度下各社会集团及组合方式等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创新扩散的程度,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8.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O
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领袖,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 画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4-1)0图4-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基本内容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局限性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