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634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2. 符号
【答案】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 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 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3.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4.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
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6.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简答题
7. 简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答案】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1)传播者不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非组织性的普通个人,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则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等。
(2)媒介不同。人际传播一般不借助媒介而面对面交流,或只是凭借简单的人际媒介进行传播,而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复杂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传播,技术性很强。(3)传播内容不同。人际传播的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主观性较强,而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是具有公众性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信息。
(4)受众不同。人际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交互的,互动性强,而在大众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的地位比较固定,受众是隐匿的大规模社会公众,反馈具有延迟性。
(5)影响范围不同。人际传播在两个或数个人间进行,因而影响是小范围的,而大众传播则会在广大的社会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8.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
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9.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