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华人到处有花踪”——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创作论

关键词:马华女性小说;花踪文学奖;文学主题;艺术形象;艺术探索

  摘要


马华女性小说(Malaysian Chinese Female Novels)作为马华文学(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马华女作家们身处马来西亚的文化边缘与弱势群体之中,主动为边缘语境中的弱势心声代言。她们凭借汉语文字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并表现出对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深切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具体涉及商晚筠、朵拉、李忆莙、柏一、融融、艾斯、黎紫书、贺淑芳、梁靖芬、曾沛、戴小华、扶风等20余位马华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广泛收集近30年来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马来西亚当地历史发展背景、政治文化现状、文艺政策、在地华人生活境况等相关史料,首次梳理出马华女性小说的基本发展脉络、概括凝练出小说主题意蕴、归纳分析出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探索与尝试。

本论文认为,近30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初期,总体创作数量不够丰富。商晚筠代表了那一时期写作的最高水平。90年代中期起,马华女性小说的创作主题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此时,李忆莙与柏一两位作家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实践。90年代末期起,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呈现出一派全新面貌。“马华新生代”女作家黎紫书、贺淑芳、梁靖芬等人以其特殊的话语方式和艺术探索革新了马华文学的传统创作手法。至现阶段,马华女性小说已经逐步被人们了解并获得更多认可。这与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当地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创办的“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花踪文学奖”对于马华作家尤其是“马华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鼓励作用。

总览马华女性小说近30年来的创作,在主题方面,主要涉及早期华人移民渴望“落叶归根”的乡愁主题、反映女性婚恋悲剧的命运主题、表现当地底层人民艰苦奋斗的苦难主题、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后的成长主题以及“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关注生命存在意义的死亡主题。这些小说主题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继承,又有对现代派文学主题的尝试。从中可以梳理出马华女作家们由于生存境遇、创作心态、女性意识的转变继而引发的小说主题的演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马华女作家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于是,在其小说中出现了两类鲜明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男权社会受尽压迫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中,有积极反抗寻求冲破牢笼的女性,也有反抗无力的女性,还有一些甘心去做夫权社会的附属品的女性。另一类是丑陋的父亲形象。这类父亲形象中,有对家庭、孩子没有爱的父亲,有对婚姻、感情不负责任的父亲,更有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父亲。无论是被压迫的女性,还是丑陋的父亲,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均表现出马华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真切关注以及夫权社会中女性应如何寻求出路的深度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部分中国当代作家及现代派创作技巧的影响,“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开始尝试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她们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马来西亚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进行虚构与重塑。在她们的创作中,或营造出一个怪诞、神秘、阴阳互界的世界,或虚构出一个气势磅礴的神话故事。通过对这些诡谲世界的书写,表现出作家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讨以及对还原真实历史的渴望。其中,独特“意象”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鲜明的南洋风味,更能表达“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对人类生存困境、生存选择的多重思考。

马华女性小说因其女作家的性别身份,注定她们的写作必定饱含着马华男作家所无法描摹的人性世界;马华女性小说的书写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区域文学的多面性特质;身为女性,马华女性小说与中国大陆女性文学、台湾女性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使得马华女性小说更具其特殊的研究意义。近30年来,从事小说创作的马华女作家们,努力开拓写作视野,巧妙演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马来西亚社会给华人群体带来的精神影响,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马来西亚风情的小说文本,丰富了马华文学的精神维度,并为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建构与完善提供了有力的补充。